本期是学习和认识心所有法里面的中随烦恼和大随烦恼。
中随烦恼,是遍一切不善心,无惭无愧,是一种没有羞耻的心理;
大随烦恼,有八种, 是遍一切染污心,有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这些心所,都是在修习止观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的障碍的心理,也就是障碍我们止观禅修的心理。在运用八步三禅的过程中,就是将所学义理,转化成自己的观念这样的禅修, 再将正确观念通过禅修,完成心态的转变,最后还是通过止观禅修,完成最高一步生命品质的转变,那如果不及时对治这些障碍我们止观禅修的心理,依旧堕入在原有观念、心态的运作模式里,那就达不到改善自己生命的目标。
认识到大随烦恼的这一个后果和过患,是帮助我端正态度,每天认真开始逐个的学习和对照,这也是帮助我认识和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但目的并不是仅仅停留在认识自己和笑笑自己,而是解决他们,为自己对治烦恼也好,改善生命品质也好,逐步扫除障碍、创造良好条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步,等于是我每天开始自修的调整好的一个发心,每天总括的忆念一次这些烦恼的过患。
这些烦恼,我随时随地是都有的,在闻思的过程中,因为慢慢有了了解和观照自己的能力, 就发现,自己停留在正念和正知的状态,其实比例很少,那么我该怎么对治或者从总体上稍微有些改观呢?心里呢,是有点急的, 想着五十一心所里面,光这一小部分的大随烦恼,一个个看过来还不够我看的,怎么能改善的? 我的方法, 除了,每日自修时,一个个仔细的听师父说,再一个个的对照自己,从理论层面,做到大致的了解。这个做法之外,我罗列出了每一个烦恼心所的对治方法,放在一起,一遍遍的看,读诵,加深印象,这个做法,能让我至少熟悉我的工具是什么,放在哪里。 有些对治方法是类似的接近的,而有些烦恼心所也是经常一起出来活动的,那么我们可以同质化的批量的理解和对治,
比如:
对治无惭无愧,师父说基本是差不多的,就是要经常思维自己的身份和所受的教育所受的戒,以古圣先贤为参照榜样,有惭有愧才有善法。比如班级分享,我也是无常的想法,一阵子想着愿意分享,一阵子又退缩了,那么想到自己是已经发愿菩提心了,那么如果自己有收获,但不分享,那就是有违发愿菩提心的准则了,这种不好意思和惭愧的心理, 出现了并且安住在其中了,就是在我要不要准备分享稿之前,调整出来的。
再比如:
对治放逸、掉举、失念、散乱等烦恼心所的时候,师父都提到了培养正念、保持正念这个方法,把心安住在善的所缘境里。这些心所都是我经常出现的,我通过闻思,也知道了,其实就是我自己不在正念里头。那么师父也说了,我们忆念什么很重要,我们忆念什么,我们就是在强化某一种心理。 如果每天不断地念佛、念三皈依,不断地忆念观照,当我们心安住在这样一种善的境界中,就代表我们禅修过程中一种正念的表现,反之就是失念了。那其实我在念头跑出去时,有的时候是知道的, 那会叫自己回来,回到哪里?回到念佛、念三皈依,这个是最迅速有效的回归,回来,还有个好处,就是在念的过程中,也在强化三宝在心目中的地位和力量,继续培养自己对三宝生起信,哪怕现在还不是深刻的深度的信,反正师父也说了, 在佛法修行中,这个信也是有深浅不同的。
随着我自己的念头回来,是感觉到,不用再随着妄念去流浪,心里是安定的,祥和的,平静的,并且是有力量的, 当体会到这种感觉的时候,一方面我定的下来了,另一方面其实我更相信了念佛念三皈依的力量和作用,也增加了一分对三宝的信心。
体会到了正念的作用和力量之后,进一步,想到,师父说,正念是建立在正知的基础上,而正念又能够防护正知,两者是相互的关系。这让我进一步认识到正知的重要性,而四法行是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正知的方法,又回到了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上来,感觉到佛法是圆融的。只要跟着三宝,跟着师父,努力修习,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