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僧在去说法的途中遇到一个人,那人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看起来心情很不好。于是高僧走上前去,问他:“遇到什么不能解决的事情了吗?这么烦恼。”
那人说:“我确实是遇到令我烦心的事情了。我老家在郊外,那里现在还住着我的亲戚,还有从小一块玩到大的朋友。后来我到县城谋了一份职,并在县城安家立业。这之后,老家便总有人来找我,想要我帮着在城里找份差事。可是,差事哪那么好找啊,我只得到处托人,尽力想着要帮他们一把。于是,从老家来找我帮着谋差事的人越来越多,我真的没办法给他们找那么多差事做了!”
高僧问他:“既然你那么为难,遇到这种事情,你为什么不拒绝呢?”
他回答:“我怎么拒绝啊,我怕拒绝了他们,他们会觉得我这个人摆架子,又怕他们因此而失去了信心。更何况,那些都是我的亲戚、朋友,是跟我关系最近的人,我怎能开得了口呢?”
高僧说:“凡事量力而行,能做到的就去答应,不能做到的就不要答应。你现在无法帮他们找到工作,却又答应了他们,那岂不是对他们更大的伤害吗?这样你也会在他们那里更加没面子。跟他们讲清楚你的状况,让他们明白你的难处。同时,用你自己的奋斗经历,给他们提供参考,交给他们求职经验。你要是真心对待他们,我想,即使没有给他们提供工作,他们一样不会怪你,同时还更加喜欢你。”
那人回去后,便按照高僧告诉他的方法接待来自老家的人,给他们提供求职帮助,很快,他之前的难题就解决了。即使那些求他未果的人也不会觉得受到了冷遇,因为他是在用真心帮助他们。
凡事量力而行,不要承诺自己能力之外的。凡事量情而诺,不要因为怕丢面子、不好意思拒绝,就去承诺自己办不到的事情。那样不仅会影响到彼此的关系,还会丢失自己的信誉。
很多人不是不明白应该拒绝对方,而是不知道该如何去拒绝,或者不好意思去拒绝。却不知,这份不好意思带来的结果必然是更加的不好意思。到那时,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拒绝不是否定,而是寻求最佳的解决渠道。没有能力办成却给出承诺,不仅是对自己的信誉不负责任,更是耽误了整个事情的解决,这是最要不得的。
不轻言轻信
起初,无果禅师在寺中修行十年,却一无所得。于是,他便决定出外游学,以期佛法精进。
无果禅师走遍名山大川,见了无数得道高僧,终于有所精进,然而依然达不到无物无我之境,未免内心有些焦躁。
这一日,行脚当中,禅师得知当地有一位颇有名望的年长居士,便急忙去拜见,以期有所收益。
那居士见了禅师,便问他从哪里来,已经到了什么境界。禅师谦虚有礼,报了来处,之后说于佛法虽有所悟,但总觉境界不到,所以来见居士,希望能有所指点。
居士听了禅师的话,以为禅师佛法不精,不禁有些轻视。他开口说道:“我早已得道,已入无物无我之境。不信你看我这住处,虽然华丽,但我内心宁静。你要多加努力,才能得道。”
禅师谦虚说道:“我自觉法力不够,不敢享乐,生怕堕入魔道,荒废了修行。”
那居士呵呵一笑,说道:“万事在心不在物,似我内心如止水,自然可享受荣华。且身处荣华而获得内心安宁,本身就是一种修炼。你的道法不对,自然无所成。”
禅师深以为是,称谢离开。然而,他却发现,这一番交谈乱了他的心,从此再无宁静,不知该如何修为好了。后来无果禅师遇到一位得道高僧,便将那居士的话去请教,高僧听后大怒。呵斥道:“荣华处自然可以修行,但你那居士,到底想要的是荣华还是修行?”
这一句,震得无果禅师愕然无语,继而恍然大悟。
原来,那居士本与法道无关,不过借法道来掩盖享受之心罢了。
尽信书不如无书,凡事不可轻言轻信,要懂得对比和发现。如果只相信一家之言,并将之奉为圭臬,那么离被骗也就不远了。那时候,善良的尊者也会变成恶徒的帮凶,而且,越是善良、忠厚的尊者,给恶徒的帮助会越大。因为他把他的那份真诚用在了不该用的地方。同时,虔诚的佛徒也会堕入魔道,且越是乐于轻信的,就堕入越深。
这世上没有统一不变的道理,也少有能应对一切的理念。想要变得更加聪慧,就要懂得比较,从更多的渠道了解信息,加以整理和比较,最后得出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避免上当受骗,否则,自当后悔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