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法:跟快乐做朋友

有一次,波斯匿王带着群臣,骑着大象出外巡游。途中,波斯匿王看见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从远处迎面走来,于是便叫停了众人,说让老人先慢慢走过去,别让浩大的队伍吓着他。

老人也早已看到了队伍,他本想在路边等一等,让队伍先走。但是看到队伍先行停下了,也就放心大胆地往前走了。老人走过波斯匿王身边时,波斯匿王微笑着问他:“您老年纪不小了吧?”

老人伸出了四个手指头。

波斯匿王纳闷了,“四”是什么意思?难道才四十岁吗?可是头发胡须都那样白了?

老人看着波斯匿王,露出了天真的笑容,解释道:“我今年四岁。”

“四岁?”波斯匿王十分诧异。

“对!”老人坚定地说,“我的生命是从四年前修行后才算真正开始的。那之前,我是糊涂的、懵懂的,甚至是虚伪的,我觉得那时的我不应该算是活过。如今,虽然我身已老,可是我抛开了一切,尽自己的力量付出、布施,不同人斤斤计较,不为外事挂心,反而身心轻安,越活越年轻。所以,我说,我的年龄才四岁。”

波斯匿王听了老人的话,十分欢喜,说:“老人家,你虽然修行才四年,可是你的生命却具有真正的价值。”

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之所以有这个说法,在于对生命质量的追求。在求道者眼中,得道之前是不算活过的,得道之后才算是活。对于一个浑浑噩噩多年的人,能有一夕活着的体验,自然便了无遗憾了。佛家常说的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质量也是这个意思。

懂得生命的人,会用时间追求快乐;不懂生命的人,则常常用痛苦去追求快乐。用时间追求快乐的人,每一分钟都有好心情,他们只做自己爱做的事情。用痛苦追求快乐的人则不然,他们会去从事自己不喜欢的事,为的是获取更多的金钱以及地位,然后体验金钱和地位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前者是快乐的朋友,后者不过是快乐的奴隶。

做就要做那快乐的朋友,终日与快乐为伴,不要做那快乐的奴隶,不做让自己痛苦的事情,不从事让自己痛苦的工作,那样只会得不偿失。

快乐是需要体验的,不是需要追求的。

过犹不及

无相禅师行脚时,突然口渴,便四处寻找水源,这时看到有一个青年在池塘里踩水车,无相禅师就向青年讨了一杯水喝。

青年看着禅师,以一种羡慕的口吻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也看破红尘,肯定要跟您一样出家。不过,我出家后不会像您那样到处行脚、居无定所,我会找一个隐居的地方,好好参禅打坐,从此不再抛头露面。”

无相禅师含笑问道:“那你什么时候会看破红尘呢?”

青年回答:“我们这一带就数我最了解水车的性质了,全村的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如果有人能接替我照顾水车,让我无牵无挂,我就可以出家,走自己的路了。”

无相禅师问道:“既然你是最了解水车的人,那么我问你,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怎样呢?”

青年答道:“水车是靠下半部置于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转的原理来工作的,如果把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水车不但无法转动,甚至有可能被急流冲走;水车若完全离开水面便不能打水上来了。”

这时,无相禅师说道:“车与水流的关系不正说明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吗?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保不会被五欲红尘的潮流冲走;倘若全然出世,自命清高,不与世人来往,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同样,一个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就要既不袖手旁观,也不投身粉碎。”

过犹不及,凡事适度最好,走极端总是不妥当的。可人们却偏偏爱走极端。

有的人觉得自己太过孤寂了,不能做到事事圆融,无法跟所有的人相处好。于是他们便开始改变自己,企图做到见人说人话、见鬼讲鬼语,觉得那样才是真正的成熟与智慧,却从没想过,见人说人话、见鬼讲鬼语虽然能圆融处世,可自己在哪里呢?一个天天讨喜别人,而没了自我的人,自然不会幸福。

有的人则会觉得自己入世太深了,从而没有了自己思考的时间,于是便开始追求孤独。总是想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享受那份难得的宁静。长此以往,便荒漠了世事,不与人来往了。这样也不好,会让人失去跟人交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无法再适应这个社会。

这两者,便是过犹不及了,都是要不得的。

要入世,但也要保持自我,不要被人情绑架,莫要用牺牲自我的方式入世。要给自己留出独处的时间,以方便自省,但切不可刻意追求这种自省。只要偶尔为之便好了。入世处世也是讲求一个度的,把握好度才是真正的圆融。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佛法:跟快乐做朋友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