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佛祖把弟子们叫到法堂前,问道:“你们说说,你们天天托钵乞食,究竟是为了什么?”
弟子们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世尊,是为了滋养身体,保全生命啊。”
佛祖接着问:“那么,肉体生命到底能维持多久呢?”
这时,一个弟子抢着回答道:“有情众生的生命平均起来大约有几十年吧。”
佛祖听后摇了摇头:“你并没有明白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另外一个弟子想了想又说:“人的生命在春夏秋冬之间,春萌夏发,秋凋冬零。”
佛祖还是笑着摇了摇头:“你觉察到了生命的短暂,但也只是觉察到了短暂而已,依然没有看到生命的真相。”
“世尊,我想起来了,人的生命在于饮食之间,所以才要托钵乞食呀!”又一个弟子一脸欣喜地答道。
“不对,不对。人活着不只是为了乞食呀!”佛祖又加以否定。
弟子们面面相觑,一脸茫然,又都在思索另外的答案。这时一个烧火的小弟子怯生生地说道:“依我看,人的生命恐怕是在一呼一吸之间吧!”
佛祖听后连连点头微笑。
人都是惜命的,因此往往更愿意将目光放在人生的长久上,因此,便常常忽略了那极其重要的短暂。
我们喜欢春夏秋冬,喜欢长命百岁,因此便紧紧盯着这些,却忘了,那瞬间的一呼一吸如果停止了,则一切长命百岁的愿望也就落空了。这便是认知的局限了,只见结果不见过程。
须知,结果是宏大的,但这宏大源于过程中一个个渺小的积累。好比赚钱,赚到百万的时候,自然是开心的,但这百万却是一分分积累而来。如果在没钱的时候,眼睛就只盯着这百万,而不在意那一分分积累的过程,那么这个愿望永远也不会实现。
结果固然重要,但形成结果的过程更加重要,没有那一步步的前行,怎能到达千里外的目标?
不入梦境
闷热的夏日午后,灵佑禅师午睡刚醒。
弟子慧寂入室问询,灵佑禅师见是慧寂,便将头朝墙转了过去。
慧寂见状,谦恭地问老师:“您为何如此呢?”
灵佑禅师坐起来,说道:“我刚才得一梦,你试着为我圆圆看。”
慧寂没有言语,只是静静端了一盆水给师父洗脸。
过了一会儿,灵佑禅师的另一弟子智闲也前来问询。灵佑禅师对他说道:“我刚才小睡中得了一梦,慧寂已为我圆了,你也替我圆圆看。”
智闲答道:“我在下面早就知道了。”
灵佑禅师笑了笑:“哦?那是什么呢?你说说看吧。”
智闲同样没有言语,只是沏了一杯茶,端到灵佑禅师面前。
灵佑禅师对自己的两位徒弟很是称赞:“你们二人的见解比舍利弗还要好!”
灵祐禅师要圆梦,可两个弟子都没有为他圆梦,但灵祐禅师却夸奖他们,在一般人看来,实在有些难以理解。这便是佛法的高深处了,很多时候,佛法不是用来说的,而是用来体悟的。
两位弟子一个端脸盆让师父洗脸,一个端茶给师父喝,这些都是师父当下需要的。灵祐禅师刚刚午休完毕,自然要洗脸,洗过脸了,自然需要喝茶。这就是他们两个给出的答案:那梦已过去,且本身虚幻,何必在意呢?应该把握当下,做当下该做的事情。
这便是灵祐禅师欣赏二人的地方了,他们懂得放下虚幻、回归现实。
幻想或许可以给人带来瞬间的愉悦,却终究不是事实,无法让人一味沉溺其中,总是要醒来的。而这个沉溺的时间越久,人的损失就越大。
忘了那不切实际的幻想,把握好当下,做好现在应该做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