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法:不自欺

云居道膺禅师专程去拜访洞山良价禅师。良价禅师问道:“你从什么地方来?”

道膺禅师回答:“从翠微禅师那里来!”

“翠微禅师每天都教导你们些什么禅道?”

道膺禅师回答:“翠微禅师那里每年正月都祭祀十六罗汉和五百罗汉,而且祭典都非常隆重。我曾请示礼仪祭祀如此隆重,罗汉们会来应供吗?翠微禅师回答我说:‘那你每天都吃什么?’我想这句话就是他给我的教言了。”

良价禅师听后惊讶地问道:“翠微禅师真的是这样教导你们吗?”

“是的。”

良价禅师非常高兴,不断赞美翠微禅师。

这时,道膺禅师问良价禅师道:“老师,请问您每天吃些什么?”

良价禅师不假思索,立刻回答:“我终日吃饭,从来没有吃着一粒米。终日喝茶,也从来没有喝到一滴水。”

道膺禅师鼓掌应道:“老师,那您每天是真正吃到米,喝到水了。”

孔子曾经说过:“祭神如神在。”神明有没有来应供,那是另外一个问题,重要的是,自己本身已来应供。每天拜佛、念佛,佛在不在那里,知道不知道,都不要紧,重要的,是从此我们的心里有佛了。

凡事不在形式,而在心境。有了那份心,不用时时挂念,一样是对的。没有那份心,但天天去做,也是不对的。撞钟的和尚,如果心不在钟上,连续撞上一万天,也没有丝毫功德。如果一心都在那钟上,哪怕只撞一天,一样会有功德。这就是用心和敷衍的差别。

不过还是会有人在敷衍。他们看着是在礼佛,其实是在敷衍,不过将礼佛当成是一个和尚必须要每天完成的任务罢了。在他们看来,只要将仪式做完,方丈就不会发现问题,佛祖也不会发现问题。但他们不了解,这样做不是在欺骗方丈和佛祖,而是在欺骗自己。

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应该拿来真心做事,而不是去浪费。不用心,用浪费的方式去做事,不仅是对手中的工作不负责任,更是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用完成任务的心去礼佛,永远不会成佛,反而浪费了自己的人生。用敷衍的心去工作,同样也做不好工作,反而耽搁了自己的前程。

人,可以骗任何人,但绝不能欺骗自己。

莫等父母老去

有一位学僧名叫道念,出家数十年,到处参访皆未能开悟。一日,请示石楼禅师道:“未识自己的本性,请禅师方便给我指示。”

石楼禅师回答:“石楼无嘴巴。”

道念再请求:“学生至诚恭请禅师指示,学生洗耳恭听。”

石楼问道:“你听到了什么?”

道念答道:“学僧自知罪业深重。”

“老僧的罪过也不少。”

道念反问:“禅师的过在什么地方?”

石楼禅师道:“我的过在你的不是的地方。”

道念再问:“可以忏悔吗?”

石楼禅师说:“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

道念随即礼拜,石楼禅师就打了他一下。打过以后,又问:“你最近离开何处才到此?”

道念回答:“梁、唐、晋、汉、周,到处行脚云游。”

“梁唐晋汉周,这些主人还重佛法吗?”

道念回答:“好在禅师问着我,若问别人,恐怕就惹祸了。”

“为什么?”

“因为这些君王不喜欢别人怀疑。”

石楼禅师再问:“人尚不见,有何佛法可重?”

“请禅师告诉我,如何来重佛法?”

石楼禅师反问:“你受戒已多少年?”

道念回答:“二十年。”

石楼禅师道:“二十年了还不知重法!现在问我,我的嘴巴怎说得清楚?你的耳朵又怎听得进去?”道念至此真的言下大悟。

“石楼无嘴巴”乃是说禅乃无言,是不可言说的,可是“石楼无嘴巴”本身就是一句话,而且是导人悟禅的一句话。那么,石楼禅师前后所谓岂不是矛盾了?其实不然。

很多道理都是在说与不说之间的,说出来的每个人都懂,但只有自己经历过后才能深刻觉醒。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是这个道理。比如孝道,人们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知道应该尽早地给父母以照顾。可是真正做到的并不多,大都是忙于工作,觉得自己的事业未竟,同时父母年纪还不算老,没到自己该去天天侍奉的地步。

可某一天,突然看到父母苍老的面容,才明白过来,原来父母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两棵为自己遮风挡雨的大树了,而是需要自己去照顾扶持的两个暮年老人。这时候,才知道自己曾经错过多少,失去多少,也才会明白,自己欠了父母多少,从而留下遗憾。

这也是在说与不说之间的,身边总有人在说这个道理,我们也总在听这个道理,但真正能够体会到其中深意的,只有去经历。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佛法:不自欺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