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各位读者,你们此时身在这里,你们的心也在这里吗?你们的心住在哪里?《金刚经》里说:心住在五欲六尘里。欲,梵语是chanda或raja,是指对某样东西产生的希望或欲求。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5种欲望。财,指世间一切的金钱财宝;色,指世间的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能使人悦情适意;名,指世间的声名;食,指世间的饮食;睡,指睡眠休息。
长乐先生:“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人一出生,就努力睁开眼睛看外面的世界。你看到五颜六色,尝到酸甜苦辣,开始沉迷于金钱带来的享受,开始追求功名利禄,越长大,见到的世界就越丰富,看得越多,想得到的就越多。然而,你可曾向内观照?你可曾看清楚自己的心?如果我今天告诉你,你所追逐的这个世界不过是你的一个梦幻,你还会这样活、这样争、这样过一生吗?
星云大师:《大智度论》中说:“五欲无益,如狗咬骨。”又说:“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诸欲乐甚少,忧苦毒甚多,为之失身命,如蛾赴灯火。”这个五欲的世界,真的好像一场梦啊。还有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它们是能引起我们的感官与心灵感觉的对象。五欲六尘都不是好东西,可是我们的心天生就爱五欲六尘,爱这浮云无常的花花世界。
长乐先生:佛教认为,五欲六尘就是残害我们的心的、来自外界的魔障。在日常生活里,与我们的心最相伴相随的,便是五欲六尘。色,指万物的颜色和形状;声,指声音;香,指嗅觉;味,指味道;触,指触觉;法,指意识。我们的心就是通过这些通道和世界连接。
星云大师:六尘使我们心中涌现好、坏、美、丑、高、下、贵、贱等不同的认识,于是我们就有了种种烦恼。它们令善心衰减,劫持一切功德,它们其实就是烦恼的来源。
长乐先生:所谓“色不迷人人自迷”,色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是我们的心“情人眼里出西施”。南唐后主李煜在词里感慨:“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我们从出生就开始执着,你的我的,争个不休。其实,今生也许就是一种流放,就是处在一个大梦的状态。我们看电影、享美食,认识很多朋友,其实这些只不过是梦里的贪欢而已,因为我们不知道将来各自要到哪里,或许仅仅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佛教列出我们的心所贪恋的五欲六尘,不是为了让我们断绝它们,那是不现实的,只是为了不断提醒我们,不要过度贪恋,不要让我们的心被虚幻的世界所眩惑,陷入烦恼的泥淖。我们需要找回自己的真心。
星云大师:苏东坡在瓜洲任职的时候,与一江之隔的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交往很深。有一天,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遣书童送过江去,请佛印禅师评点。诗是这样写的: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意思是说:我的心已经不再受到外在世界的诱惑了,好比佛陀端坐在莲花座上。诗中的“八风”是指人们生活中常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8种境况。佛印看了诗,笑而不语,信手在上面批了两个字,叫书童带回去。苏东坡打开一看,见上面写着“放屁”两个大字,恼怒不已,立马乘船过江去找禅师理论。此时,禅师已站在江边等他。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禅师,我们是至交,我的诗,你看不上没关系,但你不能侮辱人呀!”禅师平静地说:“我什么时候侮辱你啦?”“这不是侮辱人是什么?”苏东坡说。禅师顿时哈哈大笑,道:“还‘八风吹不动’呢,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
长乐先生:苏东坡算是有佛缘的大智慧者,他的心也会被五欲六尘的世界牵绊住,产生烦恼。但我猜想,苏东坡在这件事后一定受到了深深的触动,不然,他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最后何以能心静如水、豁达乐观呢?苏东坡把心中的烦恼称为“八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我觉得这和佛教的五欲六尘有相通之处。无论是财、色、名、食、睡这五欲,还是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它们之所以造成祸害,并不是因为其自身不净,而是因为人心愚痴无明、贪爱染着。好比拳头本身是没有好坏的,但用来打人,就是坏事,必须立刻阻止;用来捶背,就是好事,多多益善。正所谓“法非善恶,善恶是法”。所以,我们每天生活在五欲六尘中,应该抱有一种不贪不拒的中庸态度,像苏东坡一样时时反观自省。
星云大师:《大般若经》中说,身病有四,谓风、热、痰及诸杂病;心病亦四,谓贪、嗔、痴及慢等病。身体的病好治疗,心病才麻烦,我们要找回自己的心谈何容易?!心理的病要用心理的药治疗,诸如焦虑、恐慌、紧张、忧郁、嫉妒、迷失、妄想、幻觉、思想偏激、颠倒错乱、懈怠、懒惰、孤僻等,像魔鬼一样,平时盘踞在我们心里,随时伺机扰乱我们。依佛教讲,八万四千烦恼就是八万四千种病,而这些心理病中的第一兵团是“贪欲”,第二兵团是“嗔恚”,第三兵团是“愚痴”,第四兵团是“我慢”,第五兵团是“疑忌”,第六兵团是“邪见”。贪、嗔、痴、慢、疑、邪见,属于六大根本烦恼。其实,我们心里的烦恼魔军很多,但统帅只有一个,就是我们自己,叫作“我执”。
佛是不外求的,只求自己内心。比如你给我香烟吃,我不吃,因为佛不会这样;你给我酒吃,我也不吃,佛怎么会喝酒?在这个地方—玉佛殿,我们会问,佛陀在哪里,到哪里找?我88岁,出家76年,找佛陀找了76年。佛陀在我心里,我吃饭他也吃饭,我走路他也走路,原来我们每个人都和佛生活在一起,只是自己不知道。
修养到最高境界,人人都是菩萨。
比方说你心怀慈悲,慈悲就是修养;你不生气,一团和气,也是修养;你不去跟人计较得失,不计较更是修养。慈悲、随和、不计较,都是我们的修养之道,看大家奉行到几分。
长乐先生:一个修行者路过一片荒野,见有一小亭,于是在此过夜。半夜时,来了一只小鬼,手拖一具尸体。修行者吓得躲在一旁窥视。不久,又来了一只大鬼,硬说那是它的尸体。两只鬼互相争论起来。经过一阵争论,大鬼说:“我们不要争了,还是请位证人来评判吧!”二鬼一齐对修行者说:“你出来!这具尸体是属于谁的?”修行者左右为难,但他想到自己是出家人,不能打妄语,于是说:“我看到是小鬼先拖着尸体进来的。”大鬼大发脾气,把修行者的四肢吃了,扬长而去。小鬼一看,立刻将尸体的四肢取下,补在修行者的身上,使身体完好如初。
这离婆多四肢完好如初后就去问佛:“我到底还是不是原来的我啊?”佛说:“人的身体是由四大假和合而成的,五蕴非有,不是真实的。”于是,他豁然大悟,顿证阿罗汉果,所以他的名字译为“假和合”。你看,连人的身体都是假的,所以我们要把它放下,能把假的放下,便能找到真的。
生命不过是物质、精神两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的因缘和合,这就是“我”。其实“我”不是“我”,“我”每分钟都在变化,从物质上看,眼、耳、鼻、舌、身时时刻刻在排泄、变化;从心理上看,后念甫生,前念已灭,所谓“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正所谓“恒转如瀑流”。活动即生命,正如我们在《修好这颗心》的开篇中所讲,“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就是人生的真相。佛以为,在这种无常的世间法中,绝对不能发见出真我。既已无我,当然更没有我的所有物,所以,佛教极重要的一句格言曰:“无我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