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佛教,有人说它是宗教,有人说它是学术。我看,说它是宗教也对,是学术也对;说它不是宗教,不是学术也对。它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无形的东西,本来无一物,都是假名假象。我们现在提倡人间佛教,用例子讲道理,让大家听得懂。
一位禅师在路上看到一对夫妻吵架,太太骂先生不像男人,先生就讲,再讲我就打你。太太说,我就是要讲你不像男人,你打。先生讲,再讲我就杀你。太太还是不怕,说我就讲,你杀你杀。禅师大叫:“精彩!精彩!现在要杀人了,要杀人了哦!”
于是,大家就围过来看热闹。有人说:“喂!和尚,穷嚷嚷什么?人家夫妻吵架,你不劝架倒也罢了,怎么能幸灾乐祸呢?”
禅师说:“我不是幸灾乐祸,他们死了以后,我好替他们念经。”
那对夫妻不吵了,过来听禅师在说什么。禅师看他们夫妻不吵架了,就开示他们:“再厚的冰块,太阳出来也会融化;再生硬的饭菜,熊熊的火焰也能将它煮熟。夫妻之间要像太阳一样温暖对方,要像一把火,热热地融化对方,让对方成熟,互相敬重才好。”
这就是人间佛教。
长乐先生:佛教讲世界是无常的,个体是无我的。那大家说了:这样说来,佛教岂不是讲厌世主义?佛当然不厌世,厌世何必创教?佛给出的最高理想是涅槃,也就是解脱,或者说,就是现在大家都追求的“自由”。所谓自由,不是指物质世界里想干啥就干啥,不是天天不上班自由自在去玩,不是财务自由、金钱自由、时间自由,财务、金钱、时间都很自由的人仍有可能感觉被束缚。真正的自由是恢复“心”自主、自在的地位。再详细点说,就是自己解放自己,这就是我和大师今天讨论的话题—通过修养,解放我们的心。
星云大师:桌子坏了,要修补一下;房子漏水了,要修补一下;人心不健全,也要修补一下,这就叫修养。你问我什么叫有修养,有修养的人有一种浩然之气,不惧生死;有修养的人不要求别人,总是要求自己;有修养的人总在反思自己,俯仰无愧于心。
长乐先生: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修养可以有几种解读方式,儒家把修养解读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都属于修身之道。梁启超先生有一篇关于佛学的修养问题的论述,他说众生的根器各各不同,应该因地制宜,随缘对治,但不外乎两种解脱。一是慧解脱,即从智识方面得解放;二是心解脱,即从情意方面得解放。换句话说,人要立下决心,自己不做自己的奴隶。人在襁褓里是没有“我”这个概念的,身体渐渐成长发育,便知道了“我”,自此事事以“假我”为本位。一切活动,都成了假我的奴隶,享口舌之欲,追求美色,精神上渐渐被束缚。
星云大师:在世俗里,若有人劝你打牌赌钱,你如不打,他就会说你消极;劝你吃喝跳舞,你如不应邀,他就会说你懈怠。修学菩萨道的圣者,为了度众生、了生死,其积极精进的精神,实在不是一个非佛教徒所能知道的!
在世间,无论做什么事,非要有大雄、大力、大无畏的精神不可,我人在社会上兴办事业,在佛法里修学道业,所遭遇到的障碍、磨难一定很多,如果犹豫不前或稍一懈怠,就会一事无成。所以,精进为降魔的根本。
所谓精进的主旨,就是要我人未生的善心令速生,已生的善心令增长,未生的恶念令不生,已生的恶念令速断。这个世间是佛与魔的世间,精进的可以成佛,懈怠的堕入魔界。
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遍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没有精进的精神,何能做到?地藏王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不是大仁大智的精进精神吗?
长乐先生:阿难说:以欲制欲。意思就是说,别被小欲束缚住,因为前面有无限的大欲,所以要“勇猛”“精进”。悲观主义者虽然看透了一切,但仍能保持清醒,勇往直前。我觉得释迦牟尼佛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可是他的大雄宝殿上题了四个字,就是大师刚刚讲的“勇猛精进”。悲观主义者止步,继而起舞,这就是人类最可贵的悲剧精神。所以,我常说,人要有大志向、大格局,才不容易被小欲所牵绊、烦扰。
星云大师:什么是大欲?比方说,国家有事,我要勇于赴难;社区有需要,我站到前面去。沽名钓誉、自私自利的人是不会有修养的,因为他时时想着的都是小欲。有修养的人心中装着大众,没有自己;有修养的人把别人的利益看得比自己重要,心怀慈悲,融和爱人,勇猛精进。
长乐先生:人为什么会有小欲?还是因为我们的心住在五欲六尘里,因此产生了“我”的假象,于是便有“我痴”“我慢”,从而令自己生出无限苦恼。其实这都不是合理的生活,因为“他所缘境界非常真实,违逆众生心”。心沉迷于五蕴中,闹到内界精神生活不能统一,不明真理,佛家叫“无明”。我们如何才能脱离无明?要靠智慧去胜它,最关键的一句话是:“转识成智”,就是戒定慧。
星云大师:“无明”是什么?你疑心猜忌,它就有机可乘;你做人傲慢、偏激、执着、自私,你相信谣言、喜欢听是非、没有主见、自我否定,就会被人牵着鼻子走。心病,只能靠自己去努力克服。医生可开药方给病人,但不能勉强病人吃药,病人若不吃药,病就永远也不会好。药方是什么?就是总裁说的戒定慧。
长乐先生:有弟子问佛陀:“您在世时,我们认您做老师,您涅槃以后,我们找谁做老师?”佛陀答:“以戒为师。”
星云大师:戒,就是原则。
定,就是修养的功夫。过去有个人喜欢养斗鸡,专门找了个高人帮他训练鸡。训练了一个月,鸡特别勇敢,主人很高兴,可高人说还没成功。第二个月,鸡慢慢不动了。到了第三个月,高人说大功告成。主人看着一动不动的鸡有点疑惑,就抱了隔壁的斗鸡来试验,没想到其他的鸡看到高手训练的鸡都非常害怕。不战而能屈人之兵,这就是定,不是简单的匹夫之勇。
慧,就是智慧,也可以拓展为思想、学术、灵巧。待人处事,你不能不明理。智慧是光明,是你心里的灯光,是排除怒火、贪婪、嫉妒等不良心态的光芒。
人生三苦—贪、嗔、痴,确实不容易降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贪嗔痴是烦恼的魔王。要降服它们,就要靠修养,靠年复一年的修养。如何修养?就是戒定慧,戒定慧是降服这些烦恼的法宝。
长乐先生:贪、嗔、痴是三毒,戒、定、慧是三学,用三学来对付三毒,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勤修戒定慧,心灭贪嗔痴。”勤修的过程就是修养的过程,从戒定慧升级到八正道。也就是说,正见和正思维属于慧的过程,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戒的过程,正定、正念属于定的过程,正精进属于保驾护航的过程。八正道的看法,是修行的升级。
星云大师:古人养名,佛门养心。戒定慧综合起来讲,就是养心。心里有分寸,就是持戒、定念;心里有慧,就是智慧。八正道也好,戒定慧也好,都是用来行灭贪嗔痴,抵御烦恼和外界诱惑的。它使心归于平静、平等。我们的心像国王,可以下命令,叫眼睛看什么、耳朵听什么、嘴巴说什么。心跳动不停,就会生烦恼,时好时坏。所以,一个人一天中可能上好几次天堂,也下好几次地狱。所以,我们要自省,要禅定。
长乐先生:斯里兰卡的西尔瓦大师写了一篇文章,叫《佛教的心智修养—内观》,其中讲到,我们的心本来是很静的,人性本善,后来由于受到外部世界的蒙蔽,我们的心就被污染了。物质越发达的当代社会,这种情况就越严重。书中还谈到了内观的方法,叫“四念住”,就是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用这样的修行来消除外部世界对心的影响。
星云大师:内观是很重要的修行方法,不管是身还是心,讲的都是自省。心若住在六尘中,就不安分,像猴子一样东跳西跳,所以我们要控制自己的心。怎么控制?自省一出,无事不成。要控制我们的心,就要把它定在道德上、学问上、慈悲上,用在做好事上,时间长了,般若心、慈悲心、忍耐心自出,当然无事不成。
长乐先生:唐朝时,弘忍大师有弟子500余人,翘楚者当属神秀法师。神秀在院墙上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意思是,要时时刻刻去照顾自己的心灵,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抵御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偈子的时候,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庐行者,就是后来出家的慧能大师听到了。慧能又作了一首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这首偈子很契合禅宗顿悟的理念,体现出一种出世的态度。偈子的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若心本来就是空的,就无所谓抵御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都不留痕迹。这是一种很高的禅宗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星云大师:五代的时候,有个人买了一双鞋,大家都称赞说好漂亮,问多少钱。有个买过同样鞋子的人就很生气,把卖鞋的人叫来问:“为什么你卖给我的价钱是别人的两倍?”前面的人慢慢把脚抬起来,说:“我刚才只说了一只鞋的价钱,两只鞋加起来的价钱和你的是一样的!”你看,生气的人心急,修养不够,其实根本不用生气。修养就是把事情看清楚,把是非看清楚,不随便冲动。
长乐先生:有的人性格比较绵软,总是让着别人,别人就会觉得他好欺负。其实,这不是好欺负,是慈悲,是不计较,是修养。你不生气,对社会也有贡献,因为你没有给社会增添戾气,而是赠献了一团和气,于人于己都是福。我们平时出门,常常莫名其妙“触霉头”,因此格外生气。举个例子:王先生早上起来打出租,被拒载,很生气。出租车司机老李为什么拒载王先生?原来他也在生气,因为儿子小李的老师让他一大早去学校。小李的老师又是谁?原来是王先生的老婆,她昨晚和王先生打了架,把气撒在迟到的小李身上。是不是很有意思的联系?其实,只要这个圈子里的任何一个人不生气,变生气为和气,一切就都会改变!
星云大师:我再多说一句,真要有气也别憋着。佛陀也生气,但佛陀生气要看为了什么,为了自己的利害得失,没有生气的必要;如果是为了大众,有时候怒发冲冠也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长乐先生:有时候我在工作中也会发脾气,还好员工们对我很理解,知道我是刀子嘴豆腐心,经常手举得很高,放下来很轻。后来我自我反省,觉得还是因为我的心的品级不够高,要继续修行。人的心是有品级的,最高档的心是“四颗心”,就是敬畏之心、慈悲之心、感恩之心和宽容之心。所谓有敬畏之心,就是要有信仰,没有敬畏之心的人是可怕的。我曾到过孟买的一个著名的小庙,每次参拜都要从一个很小的门进去。那门高1.5米,宽40厘米,任何人进去都要弓着腰,每钻一次就敬畏一次,它在教你要低头。
星云大师:慈悲心就是修养,时时给人欢喜;慈悲心就是仁爱、仁慈,广结善缘。通俗讲,就是“三好运动”—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四给”—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五和”—自心和悦,家庭和顺,人我和敬,社会和谐,世界和平。
有一次,颜回看到卖布的人和买布的人吵架。买布的人说:“三八二十三,你为什么收我二十四钱?”颜回上前劝架说:“是三八二十四,你算错啦!”买布的人指着颜回的鼻子说:“你算老几?我只听孔夫子的,咱们找他评理去。”颜回问:“如果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人说:“我把脑袋给你。如果你错了,怎么办?”颜回说:“我把帽子输给你。”两人找到孔子。孔子问明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颜回,你输了,把帽子给人家吧。”那人拿了帽子高兴地走了。颜回想老师一定是老糊涂了。这时,孔子告诉颜回:“说你输了,只是输一顶帽子;说他输了,可是输一个脑袋啊!你说帽子重要还是头重要?”颜回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非,学生惭愧万分!”
孔老夫子这种做法,就是不争一般的是非得失,用智慧解决纷争,用修养处理问题。
长乐先生:我这里有一个例子。安徽人王二玲的丈夫去世了,欠了170万元的债,其中有30余万元没有欠条。如果王二玲以此为理由,拒绝还这30万元,别人也说不出什么,但王二玲说:“给我几年时间,我一定把所有的债都还清。”她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全部卖掉,每天吃咸菜,含辛茹苦地打工挣钱,一笔笔还清丈夫的欠账。按照惯常的想法,债主是要盯着欠债人的,生怕自己的钱要不回来,但王二玲还债的真诚与坚定把债主们都感动了。丈夫欠淮北的建材商曹先生4.5万元,王二玲多次给对方打电话,说一定会还上这笔钱,但对方就是不肯要,后来连对方的电话都打不通了。王二玲晓得,这笔钱人家是坚决不要了。
2013年清明节前,还清了全部欠款的王二玲带着一束鲜花,来到丈夫墓前说:“你可以安心了。”她用诚信取信于世界,为丈夫和自己赢得了尊严。
星云大师:有位教授带着小儿子到市场去买水果。在水果摊上挑选水果时,小贩很不耐烦地说道:“先生,你到底买不买?不要这样挑来挑去的。”教授礼貌地回道:“要买!要买!”接着,他把挑好的水果交给小贩,并问:“多少钱?”小贩爱理不理地说:“这很贵的,你买得起吗?”教授依然谦虚地回答:“买得起,买得起。”说着,他把钱递给小贩。在回家的路上,小儿子便问:“爸爸,您是教授,今天为什么让小贩如此吆喝?难道您一点也不生气吗?”教授回答道:“待人有理、谦虚、礼貌是我的水准,无礼、势利是小贩的水准,我不能因为一个粗鲁的人而破坏自己的水准。”
长乐先生:要想获得自由,最关键的就是要获得心灵的解脱。怎么解脱?首先要自我觉悟,有“我要找回我的心”的自觉。其次要有大欲。老子说:“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大师做事,以大众为上;凤凰卫视做媒体,为全球华人服务。诸位的大欲是什么?大欲帮助你忘记“我”,放下“我”,一步步脱离五欲六尘,从烦恼中找回你的心。最后要内观自省,持之以恒。修养不是一两天就能提升的,甚至不是一两代人就可以提升的。人生苦短,别人怎么折腾,你无可奈何,但自己千万别再折腾自己,要学会放过别人,也放过自己。不争一般是非,只认自己心中的那杆秤。
星云大师:知行合一不是说起来那么简单的。一个人装电灯,电工帮他装好了,要价200块,这个人觉得贵,两分钟就要200块?电工说:“你看我只用了两分钟,但我花20年才学会干这活。”知易行难,要找到自己的心,必须经历各种苦难,苦尽则甘来,甘来则明心,明心则见性,见性则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