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先生:在奋斗的路上,最难越过的一座山是“定”,也就是坚持。过了这个山头,你就离成功不远了。定的最大作用,是生出智慧。所以,成功的最后一个心理阶段是慧,就是判断。
五别境,就是人在成功的过程中的五种心理状态。欲就是想要做;胜解就是知道去做什么,并决定去做;念就是不能忘怀,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琢磨着怎么去做;定就是用心投入去做;慧就是心里清楚,坚定地知道这件事的可行性和方向。
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界是立志、下决心。我觉得,这就是欲和胜解的状态,就是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这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第二境界出自宋代柳永的《凤栖梧》。原词是:“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它描述了“终不悔”的念念不忘,也表达了“定”的坚持不懈。尽管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
最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慧,经过多次周折、磨炼后,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也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也会豁然领悟贯通,这不是慧吗?这时候,我们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的作为,正所谓功到事成。
星云大师:太虚大师在他的自传中曾说,他并不是从小就计划要开创什么佛教大事业的,他的一切事业,只是随缘地发心为佛教奋斗,随缘地办佛教教育,随缘地写文章、出版杂志,他也是在随缘中认识了党政各界护持佛法的人。他说:“偶然的关系,我与许多种的革命人物思想接近了,遂于佛教燃起了革命热情……偶然得若干信从者,遂组觉社,以著书讲学的又一姿态出现……”太虚大师的事业,一切都是随缘而成功的。
“随缘”,并不是叫大家没有原则、没有个性、没有立场,今天跟随这个,明天跟随那个,拿不定主意。所谓“随缘”,是指应随心随力。合乎我的理想,这件事情是我曾经计划过的,我便随缘去做。“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从随缘中建立新的修行,从随缘中去处理新的事情,这才叫作随缘。
大家对于生活,有时候养成了一些习惯,一定要睡高广大床,一定要用热水才能洗澡,要喝牛奶才能滋补身体,要吃水果才能消除火气,这样就不叫随缘。随缘是“随喜他人而克制自己,是随善随好的”。我们应该提倡一种随缘的生活,也就是合群的生活。弘一大师很随缘,他觉得世间没有什么不好的东西,一切都好,但他生活很严谨,所以说随缘中要有严谨。随缘而不失去自己的原则,不随俗浮靡,才是随缘的真义。
长乐先生:商人问渔夫为什么不多捕些鱼。渔夫说:“我要留出时间去跟我的孩子玩耍,陪我的老婆睡午觉,每晚到村里跟朋友喝喝小酒、唱唱歌。”商人嘲笑说:“你实在是目光短浅。你应该多花些时间打鱼,多卖些钱,然后买条大船,这样就可以打更多的鱼,卖更多的钱,然后再买条更大的船,打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呢?”渔夫问。“有了钱,你就可以到大城市开公司,赚更多的钱,然后你就可以当老板,雇人给你干活。你自己就可以抽出时间陪孩子玩耍,陪老婆睡午觉,每晚到村里跟朋友喝喝小酒、唱唱歌。这样,你的生活才过得美满又充实。”商人说。“那这需要多长时间呢?”渔夫问。“15~20年吧。”商人回答。渔夫说:“我现在就过着这样的生活,为什么还要费尽周折,20年以后再去过呢?”
现实比故事还要残酷。渔夫现在美好生活的前提是:每天能捕到足以维持生计的鱼。但现实中的鱼不会在海里等着你,今天这里有鱼,明天这里或许连小虾都没有。在现实社会里,渔夫的想法不一定现实,安逸的生活不会等着你,要想过好生活,就应不断地去努力。但若按商人的想法去拼搏,为追求理想中的生活而脱离现实,生活同样会失去意义。一个人,既要有远大的生活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有勇于进取的自信、敢于拼搏的精神、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又要时刻谨记,奋斗、拼搏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享受生活。这样,你的生活才会幸福,你的家人才会幸福,你的人生才会美满而充实。所以,不要做不求上进的渔夫,更不要做不懂生活的商人,而是要面对现实,永葆进取之心,并要懂得享受幸福生活。
星云大师:对于成功,真正的慧是理解成功的真义,不忘初心。一切成功由欲而起,一切成功归于欲结。那你的欲是什么?12岁的时候,我希望求聪明,拜智慧。20多岁以后,我就不求佛祖了,到了30多岁,我想的就是请佛祖保佑我的师父、父母、信徒们,让大家都快乐、健康。40岁之后,提出要保佑世间人民脱离苦难,希望风调雨顺、世界和平。50岁以后,我觉得怎么能天天让佛祖保佑世界和平呢?学佛应该是效法诸佛菩萨弘法度众的精神,为什么自己却总是祈求诸佛菩萨做这做那?我到60岁的时候,我想的就是人间的苦难让我来担当,看看我有没有资格为佛陀服务,为世间的苦难服务。我要自觉,要自己来觉悟,让自己来觉醒。我要给予,我要进步,我要成长,我要变得更好,我要自己来教育自己。
长乐先生:大师昨天给我介绍了丰子恺的《护生画集》,丰子恺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画家,他生于1898年,1975年去世。1929年,他和弘一法师合作完成了这部《护生画集》。《护生画集》是由丰子恺先生作画,弘一法师等文学高人撰文的一部解释佛理的文化精品,其宗旨是普劝世人放生戒杀,慈悲孝敬。这部作品最近被新加坡的一位收藏家捐出来,大师把它请到了佛陀纪念馆展览。原画是黑白的,但大师把这些画改成了彩色版,镶嵌到墙上,让它们以新的形式永远留在佛光山,既让民众受益,又与时俱进。大师眷恋中国文化,并且有大包容的心。昨天大师跟我讲,他准备安排菲律宾的天主教徒以音乐剧来演绎《佛陀传》,用西方的和声和音乐来表现中国文化的东西,我认为这非常有想象力!大师现在视力不是很好了,但一笔字还是写得非常好,为什么?大师说他不是书法家,仅仅因为勤奋。佛家讲,眼分为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我觉得大师已经进入佛眼的境界,他是我们心目中成功的榜样。
星云大师:丰子恺、弘一大师对世道人心有深远的影响,我距成功还很遥远,但我会不断努力。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中学习,刻骨铭心,苦中积累的本事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我今年88岁,12岁出家做和尚,那时的教育很专制,都是打和骂。比如,老师会问:“你有没有杀过生?”我说没有。师父就说:“你没有打死过苍蝇吗?你在说谎!”于是就打。我就改口说杀过,他又打,说罪过罪过。总之,你说什么他都要打你,为什么?就是为了让你在无理面前都能服从,这就是以无理对有理,以无情对有情。他平时对我们很好,到了正式场合,打骂毫不客气,我当时觉得他好无情。实际上,他很委屈、很辛苦,用这种方法来磨炼我们,激励我们。所以,今天我也来激励年轻人,你们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要挺起胸膛,昂首挺胸地去面对,不要总抱怨压力太大、人家对我不好。我们要把不好变成好,要禁得起风霜雨雪的磨炼。
长乐先生:大师讲了,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持戒度毁犯,禅定度散乱,布施度悭贪、般若度愚痴,六度就是教我们怎样解脱苦。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排在第一位的是苦谛。佛总结出人生的八大痛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世间有情,悉皆是苦,即苦谛。道谛讲的就是修行和修炼的过程,讲如何从苦海中解脱的问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对目标来说,人上人这个思路,我有些不认同。2600年以前,释迦牟尼不喜欢婆罗门教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他创立佛教就是为了改变种姓制度,普度众生。他认为众生平等,这就是佛教的魅力。一时间,很多婆罗门教徒都转向佛教。修佛的人不该成为人上人,但吃苦中苦是必要的,我觉得师父吃了很多苦,他们也成了人上人,但他们心中不见得是要修人上人。
星云大师:苦中苦是要吃,人上人不是指在阶级上有分别,是指在学问、思想、悟道上有高下。很多人身在苦中不知苦。苦是从哪里来的?因为自私才有苦,人家比我好了,我嫉妒他;人家有钱,我放不下;人家说一句话,我不高兴。这都是烦恼,都是苦。所以我觉得,不要那么执着,人的胸怀可以放大一点,看天下,看世界,看全人类,对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不要计较。年轻人要立大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放眼国家、人类、社会,这样,苦就会减少很多。
国家主席习近平最近谈到中国梦,我想中国梦应该让人民幸福、安乐,让这个社会公平、公正,让贫富拉近距离,让贫苦受难的人翻身,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享受到中国给他的福利、给他的成长、给他的心愿,我想我们都要做这样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