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说:宁可不信佛,也不能不信因果

长乐先生:今天和大师讨论一个很古老的话题—命运。命运是什么?古语有云: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十一择业与择偶,十二趋吉要避凶。儒家也有很多关于命运的论述,比如《论语·颜渊》中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主张“知命”;墨子提出“非命”;孟子主张“立命”,强调努力尽人的本分;庄子主张“安命”,“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王夫之提出“造命”,认识和追寻事物的必然性,人就可以主宰命运。诸子百家的言论,从各个角度为我们解读何为“命”提供了参考。

星云大师:世间之人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自己”,而自己的问题中,又以“命运”为最大。因为一般人对自己的明日不能预知,对自己的前途无法掌握,便想探索命运,甚至把一切归咎于命运。比如,有的人从小到大学业顺利、事业成功、爱情得意、家庭美满,一切都很顺心如愿,他就庆幸自己有好的命运;有的人一生坎坷、挫折不断,他就感叹造化弄人、时运不济。人究竟有没有命运呢?我以为,所谓命运,其实就是因缘。

长乐先生:之前和大师聊成功时,已经涉及“因缘”。佛教认为,世间一切现象的发生与消灭都要受因果律的支配,有因必有果,这是佛教的根本道理之一。佛教讲“三世因果”,所谓“三世”,是指时间上的过去世、现在世与未来世。有一句名言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这是不是就是大师所讲的命运的“因缘”?

星云大师:命运的产生,其实是三世因果的现象。从佛教的角度来讲,生命是通于三世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流转的生命,而生命流转的经过就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说明:有情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的一念“无明”,造作了各种“行”为,因此产生了业“识”,随着业识投胎而有“名色”,继而“六入”(六根)成形,借着六根接“触”外境而产生感“受”,而后生起“爱”染欲望,进而有了执“取”的行动,结果造下业“有”,“生”命的个体就此形成。有了“生”,终将难免“老死”,“死”后又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因为生命是三世循环不已,而三世循环的生命是靠着累世所造作的“业”来贯穿,所以,我们今生命运的好与坏,不是现世因缘决定的结果,而是过去久远以来多生多世所累积的善恶业力,到了此生都能现前,都能发芽,都能生长。因此,今生的幸与不幸,除了与今生的行为因素有关,也与过去世的因缘有关。

长乐先生:“业”是佛教的专有名词,一个人做一件事,有时会对其他众生产生影响,如果这个人对其所做的事或对做此事的影响产生执着,那就形成此人的“身业”。若人有言说,并对其言说的内容及其影响产生执着,就有“口业”。若人起心动念,产生思想,并对其所想及其影响产生执着,就有“意业”。一般人在世间都会造身、口、意三业。通俗地讲,“业”就类似于“记录”。我理解佛教的说法,就是有业力,就会形成果报。我曾经去过一个城隍庙,进门的牌匾上写着“终有一天等到你”,很通俗,告诫众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

星云大师:三世的生命,好好坏坏,互为因果,所以,今生的幸福、富有、荣华富贵都与前世的好因好缘有关。这就如同我们赞美资质优秀的儿童“天赋异禀”,“天”就是因果,因为他有过去所作所为的“基因”,到了现世因缘成熟,自能显现他的聪明才智。反之,有的人今生穷困潦倒、挫折不断,也不要怨天尤人,怪你怪他,这也是其前世的作为——业力所招感的结果。刚才总裁讲得很对,从佛教的因果观来看,每件事都有其因缘,而主要的原因,就是业力。《正法念处经·地狱品》中说:“火刀怨毒等,虽害犹可忍,若自造恶业,后苦过于是。亲眷皆分离,唯业不相舍,善恶未来世,一切时随逐。随华何处去,其香亦随逐,若作善恶业,随逐亦如是。众鸟依树林,旦去暮还集,众生亦如是,后时还合会……”“业”维系着我们三世的生命,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生生世世永无休止,轮回不已。

长乐先生:但是,命运的好坏也有主观评价的一面,乐天派看到的是沙漠中的露水,悲观者看到的是河流中的沙石。儒家讲,要在安命、知命中立命、造命,在立命、造命中也要懂得安命、知命,不断进取,又心安理得。如果真能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见诸相非相,何来命运之担忧呢?

星云大师:儒家所讲有理,了解“因果”可以使人乐观进取。像我生来五音不全,说话乡音难改,自忖这与往昔“因果”有关,便不会恼怒生气;受到别人的冤屈伤害,想到此乃宿世“因缘”所致,便不会灰心失望。经云: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虽然宿世的恶业形成今世的障碍,但我深信,只要肯耐心培养当下的善缘,改善过去的恶因,未来必定有无限的希望。所以,我学习发展其他长处,努力读书以撰文和人结缘,由于有了这个“因缘”,结“果”文学的钥匙为我开启了一片宽广的天地;我学习坚守承诺、永不退票,由于有了这个“因缘”,结“果”我获得了许多人的信任;我学习给人欢喜、满人所愿,由于有了这个“因缘”,结“果”许多人都乐于和我共事;我学习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由于有了这个“因缘”,结“果”我冲破了许多难关。

长乐先生:关于天生的东西,学者陈衡哲曾经做出相当靠谱的总结:“……世上的人对于命运有三种态度:其一是安命,其二是怨命,其三是造命。”安命者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怨命者说:“命运是偏心的后娘,我对她恨之入骨!”造命者说:“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办法永远比困难多。”世界上没有哪件事是偶然发生的,态度决定一切,每一件事的发生必有其原因。这是宇宙最根本的定律,人的命运当然也遵循这个定律。认同因果定律的不仅有佛教,还有基督教和印度教等。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大科学家牛顿等人,也认为这是宇宙最根本的定律。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都是“因”,都会产生相应的“果”。如果“因”是好的,那么“果”也是好的;如果“因”是坏的,那么“果”也是坏的。种“善因”还是“恶因”由人自己决定。所以,造命者必须先注意和明了自己的每个想法会引发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这些语言和行为又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星云大师:信佛重要,还是信因果重要?我个人认为:你可以不信佛,但不能不信因果。因为不信佛,佛祖不会气恼怨怪我们,降罪伤害我们,所以,信佛固然对人生有很大的帮助,但不信佛也不会产生不好的后果。但是,不信因果、不明因果、不知因果、不顺因果而行,则后果不堪设想。因为因果是亘古至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的真理。大至国家兴衰,小至个人得失,追根究底,其中的一切过程,唯有“因果”二字能予以说明。1949年,我初来台湾,挂单中坜圆光寺,常看到住持妙果老和尚写一首偈语送给信徒: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施舍万文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在敬信之余,我心中琢磨:佛教本身固然是上好的福田,但身为佛子的我们如何将这块福田的价值发挥到极致?1954年,慈航法师舍报圆寂,我恭读其遗偈: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少,自作还是自受,谁也替你不了。因此,我更加提醒自己要不昧“因果”,慈悲利众。如今,眼看世事沧桑、岁月无情,我深深感到,“因果”不是哲理,而是一种宇宙人生的真相。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佛说:宁可不信佛,也不能不信因果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