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法:不能与自然对立

长乐先生:我每年都会到美国居住一段时间,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就是那里的居民很喜欢大自然,城市里的花园绿地很多,都是免费开放的。人们喜欢的休闲方式也是亲近自然,比如去郊游。

反观中国,我们的城市发展很快,但绿色越来越少。我觉得,钢筋混凝土会让人的心灵变得浮躁、封闭和灰暗。人是动物,亲近自然是我们的本性。离自然越来越远,会让我们变态。

领悟禅,有个自然轻松的方法,就是亲近大自然,从钢筋混凝土的城市里走出去,看看美丽的自然风光。佛教徒的修行之所大多建于名山胜境,处于大自然的怀抱中,故有“天下名山僧占多”之说。即使是北京的寺院,走进去也肯定是“禅房花木深”。《洛阳伽蓝记》形容法云寺“伽蓝之内,花果蔚茂,芳草蔓合,嘉木被庭”,形容凝玄寺“竹柏成林,实是净行息心之所也”。由此可见,佛教热爱大自然,重视自然美育的作用。

星云大师:禅就是自然而然,禅与大自然同在,禅并没有隐藏任何东西。什么是“道”?“云在青天水在瓶”“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我们生活的地球,大地万物皆是禅机。未悟道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道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前后山水的内容不同了。悟道后的山水景物与我同在,和我一体,任我取用,物我合一,相入无碍,这种禅心是何等的超然。“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日月,寒尽不知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随地觅取,都是禅机。一般人误以为禅机深不可测、高不可攀,这是门外看禅的感觉。其实,禅本来就是自家风光,不假外求,自然中到处充斥,俯拾即是。

长乐先生:说有一个生意人,虽然事业做得很大,但日子过得不快乐。他到寺院向法师请教,法师告诉他:“我有四个锦囊给你,锦囊上面都编了号码,明天早上起来,你按照号码打开第一个锦囊,依锦囊的指示行事。”他第二天一早醒来,打开第一个锦囊,里面写着“到山上或公园里散步”。既然法师这样指示,他就上山去散步,山顶鸟语花香,让他突然想到,这些年来自己只晓得赚钱,完全不知还有这美好的天地。他开始欣赏周遭美丽的景致,心情顿然喜悦。然后,他打开第二个锦囊,上面写着“微笑、说好话、赞美太太”。回到家,他立刻对太太说:“太太,这些年你辛苦了!”太太竟然感动得哭了。他又打开第三个锦囊,里面指示他赞美部下,他如法炮制,带动了整个工厂的气氛。下了班,他依照第四个锦囊的指示来到海边的沙滩上,在沙滩上写下“烦恼”两个字。刚写好,黄昏的潮水涌来,把字冲掉了。他恍然大悟:原来,去去来来,来来去去,一物不滞,才是真正的人生。

星云大师:我觉得这个故事对现在的很多企业家都有帮助。如来不在西天,如来就在身边。禅门有一句诗偈:“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我们都希望拥有快乐的人生,快乐从哪里来呢?快乐从自己的心中创造出来,只要我们愿意睁开眼睛,接纳世界,敞开心胸,散播欢喜,那么,我们望见的窗前月自然会有不同的景致。

长乐先生: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自然界的花开叶落、云飞水流、秋月春风、鸟翔鱼游等,本是无意识的、无目的的,但又好像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本是短暂的,但又是永恒的。

宋朝有一比丘尼作诗云:“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她是因为见到梅花而豁然悟道的。

见梅花可以悟道,见桃花当然也可以悟道。古时福州灵云寺里有个志勤禅师,平时苦心参悟,不留心周围事物的变化。一年春天,寺里桃花开得正好,当他走进庭院时,那光彩照人的桃花使他愣住了。他想:桃花开得这样好,往年我怎么不知道呢?这一愣,以前苦心参悟的问题忽然贯通,因而写诗道:“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古时候的香岩禅师,听到扑竹声而悟道,他说:“扑竹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星云大师:宋朝诗人苏东坡和秦少游经常在一起谈学论道。一天,苏东坡和秦少游在吃饭时,正好看到桌上有一只虱子。苏东坡就说:“这个地方好脏,竟然有虱子,不知是谁身上的垢秽变成虱子的!”

秦少游一听,马上反驳说:“虱子哪里是人身上的垢秽变的?它是人穿的衣服里的棉絮变的。”两人为此争论不休,最后决定第二天去请教佛印了元禅师,以做公断。

苏东坡求胜心切,私下去找佛印禅师,请他务必“帮忙”说虱子是人体的垢秽变的。苏东坡走了以后,秦少游也来找佛印禅师,请他说“虱子是衣服里的棉絮生出来的”。

佛印禅师分别答应了他们,所以苏东坡和秦少游二人都以为自己稳操胜券。

第二天,当三人见面时,佛印禅师说:“虱子的头是从人体的垢秽中生出来的,虱子的脚是从衣服的棉絮里长出来的。”

禅师巧妙地做了一次和事佬。有诗云:“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这首诗告诉我们“物我合一”的道理。外在的山河大地,也就是我们内心的山河大地;外在的大千世界,也就是我们内心的世界。物与我之间,没有分别。我们如果把物、我调和起来,就好比一棵树,虽然接受同样的阳光、空气和水分,但各枝叶有不同的生机,彼此又无碍地共存于同一棵树。

因此,世间的现象尽管千差万别,但在禅的本体上,还是一个。

长乐先生:大师所讲,就是物我一统。佛教认为,人的身体是从大自然中来的,是由地、水、火、风和合而成。“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风、火是我本体”。所以,人的本身并不实在,死后还归于大自然。因此,佛家认为,大自然和人本是一体的,而不是对立的。人在“一念不起”之时,就回归了“原始心态”,在这时,没有了时间,没有了空间,他自己便是时间,便是空间。“一念不起”之时,主体完全消失,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天人合一”,这样就进入了“禅意”。

星云大师:但是,今天的人类,是站在自然的对立面的。人类破坏自然界的均衡,把自然生机摧残殆尽,展现在世人眼前的一切,都靠的是人为的机械操纵,因而变得僵化、机械化。这样生活下去,怎能感到和谐,怎能不感到空虚,精神怎会不痛苦呢?

唐朝诗人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写道:“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人处在如此清幽寂静的大自然中,不但能使性情得到陶冶,而且能使心灵得到净化;而大自然的清幽寂静,也使修禅者容易静虑。静虑,是进入禅的首要条件。禅就如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禅就如天上的白云,可以让你漂流四方,任意逍遥。这才是真自由、真快乐!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佛法:不能与自然对立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