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法句经》里说:“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嗔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我们的大负担,饿了要找东西喂它吃,冷了要替它加衣,身体带给我们的烦恼远比带给我们的快乐多。而死亡之后,魂魄不再受躯壳的牵制,不必再去侍候色身,就没有了饥寒、病痛的生理折磨。活着的时候,人的种种能力都受到躯体的限制;死后则不受物理世界的拘束,灵魂能自由自在地飞行。除了佛陀的金刚座、母亲的子宫胎不能穿越外,物理世界的其他任何阻碍都可以自如穿梭,真是“念动即至”了。
长乐先生:在和大师的交往中,有一件事令我记忆深刻。我的一个朋友身患癌症,到晚期的时候基本已经无药可治。他对死亡十分惶恐,他的家人找到我,希望我请大师到香港,为他开解生死。我踌躇很久,因为我知道大师年事已高,而且日程十分繁忙,不知如此小的请求是不是合适。但是,在我和大师说明此事后,大师毫不犹豫,第一时间飞往香港,陪我一起探视了我的朋友。后来他的家人告诉我,他走得十分安详美好。我记得大师当时握着我朋友的手说:“你怎知此时的离去,不是在另一个世界睁开眼睛?”
星云大师:死亡不是一种结束,不是一切的终止,而是另一种境界的开始。
灵魂从旧有的身体出窍之后,等于是离开了生长数十年的人世间,开始为它另一次生命的开展寻找出口。从死亡到投胎转世的这一段时间,佛教称为“中阴身”,中阴身会随着前世的业力寻找他投胎转世的因缘,等到因缘具足转生之后,便会忘记前世的经历,这叫“隔阴之迷”。因为有这种隔世遗忘的现象,所以今生不记得过去生的种种困苦,而投胎再生后也会忘记今生的烦恼。
在佛法里,人是死不了的,死去的只是四大假合的身体、躯壳,而生命是绵延不断的。如法正觉的道心、自性,虽历千秋万世,亦常存不灭。佛法就是要我们知道这身体如水泡,觉悟世间如幻化,若能如此,我们对死亡的存在便能顺其自然、处之泰然了。
长乐先生:人生如梦又如幻。顺治皇帝有一首诗说: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眬又是谁?其实,知不知道过去生,晓不晓得未来世,都不是很重要的问题。活着,好好活,就不惧死。
星云大师:死,不是消灭,也不是长眠,更不是灰飞烟灭、无知无觉,而是走出这扇门,进入另一扇门,从这个环境转换到另一个环境。经由死亡的甬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中去。对于这种死亡的观念,佛经里有很多譬喻。
死如出狱:众苦聚集的身体如同牢狱,死亡好像是从牢狱中释放出来,不再受种种束缚,自由了一样。
死如再生:“譬如从麻出油,从酪出酥”,死亡是另一种开始,不是结束。
死如毕业:生的时候如同在学校念书,死时就是毕业了,要按照生前的业识成绩和表现,领取自己的毕业证书和成绩单去受生转世,面对另一个天地。
死如搬家:有生无不死,死亡只不过是从身体这个破旧腐朽的屋子里搬出来,回到心灵高深广远的家,如同《出曜经》上说的“鹿归于野,鸟归虚空,义归兮别,真人归灭”。
死如换衣:死亡就像脱掉穿旧、穿破了的衣服,换上一件新衣裳一样。《楞严经》云:“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一世红尘,种种阅历,都是浮云过眼,说来也只不过是一件衣服而已。
死如新陈代谢:人的身体组织每天都需要新陈代谢,旧的细胞死去,新的细胞才能长出来。生死也像细胞的新陈代谢一样,旧去新来,使生命更可珍贵。
长乐先生:国内外濒死体验的研究表明,尽管不同个人描述的濒死体验内容有差异,但它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和普遍性,社会心理、文化程度、职业、婚姻、性格、倾向等也对濒死体验的内容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男性较女性思维过程加快的感受多;未婚者比已婚者具有超感官知觉和世界毁灭感的体验多。文化程度越高,思维特别清晰的感受越多;文化程度越低,离体体验、生存于非尘世领域的体验、躯体陌生感和世间非真实感越多。农民和无工作者时间缓慢或停止感和身体感觉异常的体验多,干部和工人多有突然醒悟的感受,相信鬼神和命运者多有扮演另一个人的感受。
星云大师:世界上的许多宗教都认为:人死后必然会先受审判。道教的审判大权操在阎罗王手里,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最后审判权操于救主上帝,佛教相信:人死后,审判我们的不是佛祖,而是我们自己的业力!未来投胎转生的好坏,要由过去作为的好坏来决定;未来轮回六道的去向,要由过去造业的因果而定。所谓“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无论是用哪一种业力受生,大部分人死后都要通过一条漫长而黑暗的隧道,然后自有人前来接引。所以,如果平日能慑心正念,行善去恶,就不怕审判,也不怕死亡。
长乐先生:中国的儒家学者主张“朝闻道,夕死可矣”,又云“死生有命”或“听天由命”,也就是说,生死是由命决定的。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老子讲得很有道理,“出生入死”,出生一定会入死。又云:“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人在出生的时候,其死亡已经开始了。因此,老子叫我们不必担心生与死的问题,要“尊道而贵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也就是说,人只要有道德就好,至于生死,让它顺其自然。人活着的时候,如果只知道吃喝玩乐,不知道为自己的生命寻求方向,一旦大限到来,就会后悔莫及。有些人,一生都没有停止追求进步的脚步;有些人,20来岁已经停止前进,这和死了有啥区别?
所以,只有先懂得如何生,才能懂得如何死。肉体的死亡不可怕,心灵的迷失才是虽生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