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法:积聚

世间上的“拥有”,都是靠“积聚”而来,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谷之人才有温饱”。积聚零碎的时间,可以整合活用;积聚众多的人力,可以发展大事。人生要会积聚,但是积聚不是强取豪夺,不是贪赃枉法。积聚需要福德因缘,要能顺乎天地人和。人生需要积聚一些什么呢?要如何积聚才是如法的呢?

一、积聚感情成为慈悲。人是有情的众生,感情是人生最根本的拥有,但是感情好像野马,不能任它犯人庄稼,必须要用缰辔加以限制。感情绝不能任它“人欲横流”,要让它如涓涓细流,点滴汇聚成一塘清水。朱熹更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心中的感情活水,要把它积聚成为慈悲。感情是私爱,慈悲是大爱,吾人能把感情升华为慈悲,则如观世音菩萨,因为大慈大悲,所以能走向人群,走入人间。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就是因为慈悲之故。

二、积聚金钱成就善事。人从童年开始,就懂得积聚金钱,也会使用金钱。但是金钱要积聚才有得用,不懂积聚,哪有金钱可用?不过积聚的财富,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例如以力量赚取的、以讲说获得的、以因缘成就的、以智慧招致的,都要用正当的方法取得。积聚的钱财,也要能用之有方,钱财要让它成为善财,成为净财,所以积聚的钱财要用于善事。现在一些工商企业,对于所赚得的钱财,都懂得用以回馈地方;儿女子孙赚得的钱财,也要用来孝敬父母;佛教积聚信徒的钱财,更是用之于救济十方。能够倡导把财富供养十方大众,才是积聚金钱的意义,这是莫大的善举。

三、积聚经验贡献社会。一个人出生之后,婴儿时期为了学习走路,不断跌倒,不断重新爬起,因为积聚许多跌倒的经验,才能学会走路。同样的,我们在社会上也经常上当学乖,不断地积聚经验,有了经验就可以贡献社会。善于教学者,可以传授知识;善于工艺者,可以传授技能。自古以来,人类之所以能一天天地进步,就是因为前人对后人的经验传授,即使现在有了任何新发明,也是经过多人智慧、经验的积聚。现在的手机,不是也有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吗?这种代代传承,就是经验的累积。

四、积聚知识宁静致远。学问、知识也是积聚而来的,除非顿悟。即使顿悟,也要靠平时点点滴滴的积聚累积而来。人生的知识增加了,心中的世界扩大了,发展事业的动能也增强了,尤其读书人宁静致远,所谓书香人生,才能芬芳世界。

累积

中国的长安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经过多少皇朝的造就、多少时间的累积,才慢慢成为中国文化的古都之一。万里长城之所以成为举世皆知的伟大建筑,也是经由一块块的砖头,慢慢堆砌而成。在无限的时空当中,凡事只要经过累积,就会成长,所以民族要厚植实力,必须累积文化。

兹就“累积”的意义,略述如下:

一、财富是储蓄的累积。世间多少财力雄厚的人,他们的资产都不是一天获得的,而是经过长久岁月累积,慢慢储蓄起来的。有的财富靠力气赚取,也有的人用讲说、用脑力、用因缘赚取财富。当然,更多的人用财富赚取财富。但是不管以任何方法获得的财富,都要经过一天天、一日日的储蓄、累积,其拥有者才能成为有钱的富人。

二、成功是经验的累积。创业的人,有的人成功了,也有的人失败了。成功的人,是因为他不怕失败,从失败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把过去的经验,一次次地检讨,一次次地改进,终能成功。但是一般人创业,有的人认为资金雄厚,有资本才能创业成功;有的人认为广结善缘,众缘成就才能获致成功;有的人以为学有专长,凭着自己的研究、经验,就能事半功倍;有的人看准时代社会大众的需要,顺势发展,自能成功。当然,成功的背后都要付出多少的辛苦,多少的代价,尤其要累积多少的经验,才能有所成就。

三、功德是服务的累积。根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就是说,他的身相庄严,和别人不同。原因是佛陀“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经过漫长的修行,累积了累劫的功德,才能有如此的相好庄严。世人“日行一善”,经过长年累月的发心施舍、修桥铺路、救济鳏寡孤独、奖助弱小、建寺安僧、弘法度众,长期累积功德,自然带给自己未来事业的顺利,以及财富的增加。因此,我们对于他人的成就,与其羡慕他们,不如学习他们。因为发心为人服务,累积功德资粮,自能成就善缘好运。

四、名望是奉献的累积。我们看到社会上多少有名望的人,过去称为“员外郎”,现在称为“慈善家”“太平绅士”。他们在社会上受到众口赞扬,表示他们有声望。声望并非凭空而得,必须经过多少的牺牲奉献,例如捐助公益、回馈社会,或是供养福田、奉献大众。由于他们播下了喜舍奉献的种子,经过时间的累积,才有声誉崇隆的果实,所以一切都要有因,才能有果。

五、历史是时间的累积。有的人懂得建立人生“三不朽”的事业,所以要立功、立德、立言。世间能让历史承认,能让众人肯定,认定那是一件历史的建筑、那是一间百年的老店、那是一个文化的遗迹,所谓“历史”,都要历经时间的累积。世上没有“立刻长大”的孩童,也没有“一日成功”的文化。能经得起时间的淬炼,自然成为不朽的历史。

六、悟道是修行的累积。佛教讲究修行,但并不要人个个成佛,而是希望人能悟道。关于悟道,禅门有“顿悟”“渐悟”的说法,即使“顿悟”,也要靠“渐修”而成。十里的禅门,最后一步到达,这是顿成,但还是要经过步行十里的渐修。吃饭,吃到第五碗才饱,前面四碗也很重要。所以,修行人不管持念佛号、诵念经文,乃至广做善事,在时间上要能持之以恒,结缘要不怕次数多,尤其要能不退初心,累积了累劫的修行,才有悟道的一天。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佛法:积聚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