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说:不能错

人的一生,犯错是难免的事,但是知错必改,也非常重要。一个人如果能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思想,尤其待人处事都能不会错,则前途无灾无难,必能一生平顺。所谓“不能错”,有数点意见奉告如下:

一、不能扣错一颗扣子。人在穿衣服时,匆忙中常会扣错扣子。如果扣错了第一颗扣子,下面的怎么扣都不完整,衣服穿起来就不平整,如此为人笑话还是小事。一个人在做人处事当中,如果投资错误、喜爱错误、求职错误、交友错误,所谓“一错再错”,错到自己都不知如何回头,则人生前途堪忧。

二、不能下错一步棋。俗语说:“下棋错一步,满盘皆输。”军人作战,也会“兵败如山倒”;医师用药,打错了一针,或是吃错了药,都可能让患者“毕命”;一个人走错了路,背道而驰,永远也到不了目的地;船只在海上航行,方向错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吾人应该步步谨慎,人间万事出错不得,千万不可大意。所谓“一步一脚印”,当跨前一步时,就要想到之后的步伐如何走法。下棋的高手,都会预料到三步、五步后面的招式。但是一些初学棋艺的人,一心只想吃对方的棋子,不懂布局。所以,人生从结婚、求职、拜师学艺,都要步步为营,不能走错一步路,否则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三、不能用错一个人。社会上各行各业,兴衰之道都看领导用人之方,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成事,非事助人”。所以,吾人给人用,要能让人觉得没有错用了我;我要用人,也要看清楚所用之人果能有助于事业多少。尤其用人时,人品比能力重要。诸葛亮先生一世英名,但最后在历史性的一役“街亭之战”时,因为错用了马谡,致有街亭之败,最后虽然忍痛“挥泪斩马谡”,但也等于为蜀汉唱起了挽歌。

四、不能说错一句话。东西打破了,可以再买,甚至房子烧了,可以再建,但是说错了一句话,伤了人情,就再也难以恢复了。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一句话的影响,就像一粒石子投到大海里,波涛荡漾,无休无止。因此,人在日常生活中,虽然不能不说话,但如孔老夫子所说要“三思而后言”,有时用一辈子的悔恨,也换不回说错了的一句话。一句话得罪了人,让人刻骨铭心,结下仇恨的种子,不知道会长出什么样的后果,所以千错万错,说话不能错。

不能错,就是叫我们言行举止、思想观念都要谨慎,否则扣错一颗扣子、下错一步棋、说错一句话、用错一个人,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岂能不慎!

不得已

世间有很多“不得已”的事,例如孟子批杨墨之说,倡导儒家之学,他到处推行圣人之道,但又怕人误会,所以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历史上,汉朝从高祖统一全国开始,为了安抚匈奴,不断以“公主和亲”来息事宁人,尤其汉明帝时脍炙人口的“王昭君和番”,更是说明,大汉王朝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实乃不得已也。

再以民国时代的蔡锷来说,他为了瞒过袁世凯的耳目,表面上迷恋京都名妓小凤仙,实际上是等待时机潜逃云南,最后终于组织护国军打倒袁世凯,再兴民国。所谓“迷恋风尘女郎”,后代历史学家都以歌颂的心情,称其乃不得已也。

《水浒传》里,梁山泊聚集了一百零八条好汉,每个好汉都是被迫上了梁山。被迫就是不得已也,当他们走投无路的时候,不上梁山又能怎么办呢?古代有些人穷得没有办法,卖儿卖女,甚至在战乱的时代交换儿女充饥,都是不得已的事。

所谓“不得已”,有些事确实情有可原,但如果是为了争权夺位而兄弟相残,骨肉相杀,甚至逼死他人,这种“不得已”就难以令人认同了,例如:

一、唐玄宗令杨贵妃自缢,不得已也。唐天宝十四年(755),玄宗因宠幸杨贵妃,导致“安史之乱”爆发。仓皇间,玄宗携贵妃出走,途经马嵬驿时,忽然大军不前,要求玄宗诛杀杨国忠,赐死杨贵妃,否则军队不肯保驾。这时年已七十多岁的唐玄宗,虽然百般不忍,但为了自己保命,也为了国家前途,不得已赐杨贵妃自缢,以平息众怒。其实,唐玄宗如果早一点懂得举用贤良、明辨是非、清心寡欲,何至于有此一幕?

二、李世民玄武门杀兄弟,不得已也。缔造“贞观之治”的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而杀兄屠弟,演出一出人伦的悲剧,但历史上反为李世民说话,认为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是不得已的事。甚至历朝历代,为争权夺位而父杀子者,如汉武帝杀太子;母杀子者,如武则天杀儿杀女;乃至兄弟相残者,率皆有之。大家都说是不得已的,只是为了争权夺位,这个“不得已”能成为理由吗?

三、诸葛亮挥泪斩杀马谡,不得已也。三国时的诸葛亮,接受刘备托孤,尽心辅佐阿斗,并以匡复中原、兴复汉室为毕生志愿,但最后不幸北伐失败,退守汉中,其中关键性的一战就是“街亭之役”。当时镇守街亭的蜀国大将是诸葛亮所倚重的爱将马谡,但在街亭失守后,诸葛亮碍于军令、舆论,不得不挥泪斩马谡,以服军心。诸葛亮此举,一般认为是不得已的事,但认真说来,街亭失守,这是战略上的失败,并非将领投敌,其实也可以令其戴罪立功,毕竟人才得之不易,何必一定非要杀之而说是不得已的呢?

四、汉景帝为平乱诛晁错,不得已也。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为帮助中央巩固极权,提出“削藩策”,未料引起吴、楚等七国之乱,汉景帝为平息七王之变,因此不得已将晁错腰斩于市。晁错一生忠于国家,至死还要为汉景帝洗刷罪名,谓其乃不得已也。然而此中的是非得失,岂是一句“不得已”所能解说的?

上述的历史,用“不得已”而为杀戮脱罪,不知后世的文明认同否?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佛说:不能错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