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问,如果世人都像你一样去出家,那人类岂不是很快就灭绝了,还怎样谈社会发展呢?末学问她,您想出家吗?她立刻回答,不想!末学笑了,那您还担心什么?
想出家,家人寻死觅活,末学没有经历过。因曾祖母和祖母都念佛,虽然,她们对佛、仙、鬼神都分不清,统统都信,但她们却教导晚辈,做人要诚恳、老实,多行善事。受他们影响,父亲接触了佛教,后来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可末学出家却是偶尔一次,姑姑带我们去寺院玩,心中莫名欢喜,便很向往出家。末学出家,非但无人阻挠,相反,父亲还大力支持呢。
后参学时,遇一发心居士,她全家都出家了,她却怎么也不肯,而且坚定的说,纵然世间是火坑,也要跳到里面试一试。撞得遍体鳞伤,才想起还是出家好。末学听了她的经历还沾沾自喜呢!感觉自己还是满有善根福报的!
可是学到本课,导师的出家经历,真的很简单,年纪小,对佛法和社会都没什么认识。出家也是受到家庭影响,以及自己朦胧的好感而已。却对众生有如此恩德!
学到此,仰慕大德,心生惭愧,同样都是出家无障,可结果却天壤之别。大树和小草,同受天雨滋润,大树已为云云众生无私奉献,小草却还在那儿孤芳自赏呢。
究其原因,无论学佛还是出家,善根非常的重要。就像一棵树,如果根扎得深,扎得稳,就有能力低于外来的冲击。
伟人也不是天生的,导师知道自己基础薄弱,所以会如饥似渴的学习,以此来充实自己,为日后弘法打下坚定的基础。
一个人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依止善知识非常的重要。导师的修行成长过程中,亲近过鼓山涌泉寺的普雨老和尚、广化寺的圆拙老法师、南寺的妙湛老和尚。三位善知识成就了导师出家、上学、静修及修学的指导,给导师创造了弘法的条件。导师也从善知识身上学到了各种做人做事的美德,终身受用不尽。
在导师心里,所住的地方都是名山古刹。如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方便的支提寺,在导师那却是农禅并重的支提寺;禅宗祖庭雪峰寺,当时的僧众也像普通农民一样,每天都要到田里去干活。导师和他们在一起,却比读《百丈清规》体会的更深刻;八闽首刹涌泉寺,时代原因,出家人几乎都是穿俗装,但导师看到的却是普雨老和尚为法忘躯的精神,并在老和尚座下被剃出家;还有清净庄严的广化寺,轰轰烈烈的南寺。当时的艰苦,在导师那,却都是修行的最好场所。
反省一下自己,也曾亲近过善知识,在那里,末学懂得了出家人应有的威仪,以及戒律的重要。善知识的言行,也足以让末学终身受用不尽,可为什么一离开善知识,末学就不能坚持呢?
通过学习明白,原来导师将众生苦难装在心中,使命感使导师的参学,犹如聚宝盆,满眼皆是摩尼宝,而末学,由于法不入心,心中装满计较得失,所以参学,也就变成了垃圾桶,所见尽是垃圾。唉,原来是末学没有认识到,自身的得少为足、自以为是、固步自封等等的错误观念,不能把所学的化为正能量,却以所学,到处看人不是。不能善用其心,自然没有胜妙功德可言。
导师告诉我们,佛法是了解生命真相的智慧、究竟解脱人生痛苦的方法。作为一个出家人,主要就是内修和外弘两大任务,即自觉觉他。想要实现这个高尚的人生目标,首先要听闻佛法,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正见);其次是以佛法正见重新认识人生;然后通过戒定慧的修行,消除内在的迷惑与烦恼,完成生命的觉醒和解脱,并在此基础上,发起帮助一切众生觉醒和解脱的愿望,并将之作为尽未来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