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心目中,佛教徒是消极而悲观的。信佛只是老来无事的安慰,或事业、感情受挫后的疗伤之道……由于这些误解,许多人对佛门敬而远之,担心信佛后失去人生乐趣,或从此成为另类”。说实话,过去的我也一直是这么认为的。
10多年来在学校受到的教育,以及文学、影视作品中或直接或间接的告诉我们:出家僧人一般是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过着心如止水、青灯古佛伴余生的寂寥生活,他们远离名利、远离尘世、生活是古板无趣的。
随着这些年来去寺庙里做义工的经历,以及对书院智慧文化的学习后,逐渐发现自己一直以来是多么无知、愚昧和片面。下面来谈谈自己的亲眼所见、所闻。
我有过多次在明果禅寺做义工的经历。明果禅寺的慧通师父为了弘扬佛法、追求生命究竟的解脱,放弃了尘世的物质享乐,但是没有放弃自己的责任,把俗家年迈的老父亲,特地从老家接到寺庙来照顾、尽赡养义务。
过去的观念里认为出家僧人生活比较简单、刻板。自从桂花岩寺的佛顺师父做了住持后,一方面积极研究经教,为信众们传经讲法 法布施,带领大家做功课修行。另一方面亲力亲为修缮寺庙,师父既是寺庙环境改造的设计者也是建造者,每天亲自搬砖运水泥、抬石头、庙宇房顶换瓦、粉刷墙面、平整场地、挖沟引渠,种植花木等等,改造提升寺庙环境和品位;佛顺师父书法功底也相当不错,桂花岩寺随处可见师父的充满禅意墨宝。短短时间就让一个原本充满迷信活动和浓厚商业氛围的小庙,变成一个充满禅意的、清净的、远离是非争端的修行好去处。
天宁寺的定照师父每年都要带着礼物和红包亲自去看望孤寡老人,还多次向灾区捐款。处处体现了佛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亲眼所见、亲身感受到出家师父们的慈悲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十分忏悔自己过去的无明、愚昧,心里不断生起恭敬之心。这段时间学习了济群导师的《佛教徒的人生观》一文后,我才从认识上对出家师父们有了本质的提高。我们常人的目标往往局限于个人或家庭,希望家人们平安、健康、幸福!希望所有的美好都永远恒常!
佛教认为生命的真相是缘起的、无常的、有因缘因果的。佛弟子放下世间的物质享乐、功名利禄,凭着超出常人的勇气和担当追求真理、他们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同时他们又决不推脱世间赡养家人的责任。他们不仅要追求个人解脱,还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佛教徒的人生观》一文中导师告诉我们:佛教徒有明确的、积极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佛教史上,无数高僧大德为了传播正法,舍生忘死。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为了将佛法传到日本,六次东渡,历时十年,遭遇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难。随行弟子相继被风浪和疾病夺去生命,他也因长路艰辛而失明,依然锲而不舍,终于在66岁高龄时踏上异邦,成为日本律宗的开山祖师。是什么支撑着他,一次次向茫茫大海出发?正如他自己所说:“传法事大,浩淼大海何足为惧?”在他决定东渡伊始,便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才不会被挫折阻挠。他所凭借的,正是为法忘躯、普度众生的积极追求。正是这些高僧大德们的不懈努力,才使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乃至世界各地,使一代又一代人因为闻法而受益。
在四弘誓愿中的每个愿力都体现了佛菩萨慈悲愿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阿弥陀佛!佛教徒不是消极悲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