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法:选择教法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说法,对应千差万别的众生根机。有人天法,有小乘法,有大乘法,有自力苦修之法,有佛力救度之法,八万四千法门可谓异彩纷呈。

祖师大德为了使我们更加方便地学习和行持,结合时代因缘和众生根机,特别推崇某些经典和论释,整理出区别于其他法门的纲宗和教判(教相判释,将各种教法分门别类)体系,以突显本宗特色,激励弟子安心起行。在历史长河中,各宗各派经历着各自的兴衰演变,其中生命力比较旺盛的是禅、密、净三宗。

禅宗、密宗等多靠自力在此秽土断惑证真,因此归入圣道门。

净土宗依靠佛力往生(前往净土,获得新生)西方净土成佛,因此又称为净土门。

净宗教判

众生根机的差别,决定了法门的多样性,这也恰好说明佛法严密性的一面。但是,如此众多的法门,要如何选择呢?

选择法门除了必须有经典依据、祖师传承之外,一定要教契时机,即必须要适合自己的根机、程度、环境和时代。修行某种法门,如果没有合乎经教的现实体验,得不到安心之乐,实则是法不契机(契合根机)。

经言:

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

智学证涅槃,愚学增生死。

现代人需要的教法,必须避免教条、排他性和复杂的形而上学,当下就能了解,简单而又深入,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修持。

(一)时代因缘

在选择法门之前,首先应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自身根机。

1.时

世尊在诸多经典中预示佛法流传的三个时期: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

正法时期:佛灭度后五百年间,有教,有行,有证。

像法时期:佛灭度五百年后、一千年间,有教,有行,无证。

末法时期:佛灭度一千五百年后、一万年间,有教,无行,无证。

现在已入末法千余年,众生去佛遥远,无真实的修行与证果,所以靠自力修行的圣道门日渐衰微。

2.处

我们生活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本为秽土,又时逢末法、浊世,国土危脆,灾难频生;众生深陷贪瞋痴烦恼之中,身心交瘁。只有少数人踏上精神之路,周遭没有人支持他们的选择。要想净心修习甚不容易,能够用来修持的时间很少,传法的善知识也很难找到,处处都是退转之缘。在此恶世之中,纵然已证菩萨位,若是未至不退转地,也会因一念之差而落入恶业罗网,以至于前功尽废。所以,依自力修行是否能够证得道果,实在是未知之数。

3.机

末法众生,皆是业障深重、根机下劣之人。经言:释迦本师于娑婆世界人寿百岁时示现成佛,其间众生“悉是他方诸佛世界之所摒(b@ng,除去;放弃)弃,以重业故”,“断诸善根,离善知识,常怀瞋恚,悉皆充满娑婆世界”,“专行恶业,如是众生,诸佛世界所不容受”,“是一千四佛所放舍者,所谓众生厚重烦恼”。末法众生积习如山,心动如猿,意志薄弱,欲靠自力圆修戒定慧甚难,佛言“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众生天性淳厚,根机猛利,十人修行,九人成道。到了后来,业障逐渐增加,根机逐渐陋劣,在隋唐时代,尚有人仗自力了脱生死,现在已没有了。

(二)圣道难证

圣道即此土入圣之道。根机猛利的众生听闻正法,发起出离六道之心,抛弃自我知见,止息一切欲念,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远离颠倒,严持戒律,断恶修善,努力精进,返妄归真,深入正定,不再做能起染污束缚之业,消灭再生于六道之因,以智慧剑断烦恼根,心自然与真实相应,最终必能摆脱世间法的束缚,证得超越生灭的寂静涅槃。

圣道修行最基本的原则是戒定慧三学:

戒:恪守佛所制定的各种戒律,小罪亦见其可畏而不犯。

定:心的统一。远离爱欲与不善,逐渐趋入心的安定,寂然不动。

慧:了解并遵循四圣谛,观察思惟,证得与真实相应的智慧。

自力修行的道路是极其艰难的。经中比喻说:修道的人像一头牛,背负着很重的东西,走在泥沼当中,虽然身体已经很疲倦了,但仍不敢左顾右盼或稍停片刻,一定要不停地努力,等到从沼泽走出之后,才可安心休息。

圣道八万四千法门是佛观机而说的,除了密宗兼以佛力而外,皆仗自力,若有一丝烦恼未断,则生死即不能免。在无量法门的修习过程中,若无明师指点,若无真实持戒,若不熟悉解脱方法,难免迷失、堕落。即使生生不退,也要经过漫长得不可想象的时间方能断惑证真。正如一位尊者所说:“不要有证悟的希望,却要一辈子修行。”这对于鞭策修菩萨行的人下恒久不懈的决心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对普通人而言,却是“佛道悬远,闻者生畏”了。

很多人自身烦恼未断,欲于五浊恶世救助众生。其发心难能可贵,但其想法却是不切实际的。

桃水禅师名闻全国,曾在各地教过无数禅者。在他所主持的禅院里,有些学生因为不能忍受艰辛的课程,往往半途而废,但慕名而来的信徒却越来越多,法席非常兴旺。而这些却非桃水禅师所喜所愿,于是,他辞去了教席,向学生们告别后不知去向。

三年后,一位学生发现他在一座桥下和乞丐们生活在一起。这位学生立即恳求桃水禅师为他开示。

“如果你能像我一样在这儿过上两三天的时间,我也许可以教你。”桃水禅师说道。

于是,这名学生扮成乞丐模样,与桃水禅师共度了一天的乞丐生活。

第二天,乞丐群中死了一人。桃水禅师和这名学生于午夜时分将尸体搬到山前埋葬。事毕,仍旧回到桥下的栖身之处。

桃水禅师倒身便睡,但这名学生却始终不能入眠。天亮之后,桃水禅师对他说:“今天不必出去乞食了,我们那位死了的同伴还剩一些食物。”

然而,这名学生却一口也吃不下。桃水禅师说:“我曾说过你无法跟我学习的。”学生垂首无语。

桃水禅师挥挥手说:“你走吧!不要再烦我了。”

那名学生只好向桃水禅师拜别,黯然而去。

(三)净土易往

净土法门是世尊无问自说的他力易行之法,以信顺弥陀救度、称念弥陀名号为要。念佛人即使烦恼丝毫未断,只要信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弥陀名号,终将蒙佛接引,往生净土,成就佛道。

念佛往生是净土法门的主旨,也是一代佛教的主旨。净土三经皆说念佛往生之事:《无量寿经》有“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愿,《观经》有“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的付嘱,《阿弥陀经》有“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的明示。

佛法门无不可行之时,无不能行之人,因此普应群机,无论上中下根,皆可修学;世尊亲口劝导,十方诸佛证诚护念。末法时代,单靠自力修行,很少有人证得果位,唯依念佛法门,仗阿弥陀佛本愿力往生西方,才可度脱生死。《无量寿经》说:末法万年之后,佛经渐渐流失,释迦牟尼佛哀愍邪恶炽盛的灭法时期众生,特留此经,住世百年。若有众生听闻、拜读了这部经典,“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利根之人修习任一法门皆可得益。钝根之人则宜选修净土门。

世尊应化之时,众生亲闻佛法,自力修行容易成就。佛灭后两千五百年之今日,众生心力微弱,又不能见佛闻法,则应依止他力救度的净土门。

我们也可观察现实状况,依圣道开悟者,如凤毛麟角;依净土往生者,如经中所言:多如疾雨。

生值末法,万不可自恃才高,轻视净土法门,岂不知连智慧化身的文殊菩萨尚都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文殊菩萨发愿偈云:

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

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

印光大师开示说:“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须以戒定慧断贪瞋痴,令其净尽无余,方可了生脱死。此则难如登天,非吾辈具缚(烦恼)凡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功夫深浅,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然一生西方,则生死已了,烦恼不生,已与在此地久用功、断烦恼净尽了生死者相同。”

中国的弥陀净土信仰始于西晋。东晋慧远大师(334—416,雁门楼烦人)于庐山东林寺首倡莲社,组成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弥陀信仰教团,对后世净土法门的弘扬产生了巨大影响。

净土宗的创立者,是唐朝善导大师(613—681,唐初临淄人,所著《观经四帖疏》《往生礼赞》《法事赞》《观念法门》《般舟赞》建立了净土宗完备的教义体系)。大师继承龙树(佛灭后七百年生于南天竺,中国大乘八宗共祖)、天亲(佛灭后九百年生于北天竺,所著《往生论》成为净土宗正依祖典)、昙鸾(476—542,北魏雁门人,所著《往生论注》成为中国净土宗的奠基祖典)、道绰(562—645,隋唐汶水人,昙鸾大师的私淑弟子,善导大师的亲教师。分判一代佛法为圣道、净土二门,著《安乐集》专弘净土)的净土他力果教理念,融汇自己净业修持的证悟,集成了以“他力本愿”为核心的净土思想体系,成为净土教义的集大成者。其净土思想具有平民性、超越性的特色,把一度曲高和寡的殿堂佛教普及到社会现实当中,使凡夫众生也能得到人生利益。由净土信仰所衍生的诚信、谦卑、报恩、安贫乐道、向往光明等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安定社会人心发挥了巨大作用。更重要的是,大师所提倡的“凡夫念佛,往生成佛”的理论,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信众,以至于当时的长安城出现“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盛况。

法无高下,应机则妙;药无贵贱,对症则良。然,处是娑婆,时是末法,机是愚恶,八万四千法门中,堪应此处、此时、此机的,唯有称名念佛一法。

善导大师(613—681),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俗姓朱,唐初山东临淄人(一说安徽泗州人),十一岁(武德六年,623年)出家,从密州明法师钻研《法华》《维摩》等大乘经典。

十八岁(贞观四年,630年),见西方变相图,叹曰:“何当托质莲台,栖神净土。”

二十岁(贞观六年,632年)受具足戒时,与妙开律师共阅《观经》,喜净业易行,叹曰:“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观门,定超生死!”

二十三岁(贞观九年,635年),入终南山悟真寺,修《观经》十六妙观,亲证三昧,极乐胜相宛在目前。

二十九岁(贞观十五年,641年),慕名到石壁山玄中寺(山西交城)参礼道绰大师,得《观经》奥义。

三十三岁(贞观十九年,645年),道绰大师往生,善导大师返回终南山悟真寺,著五部九卷,主张“本愿称名,凡夫入报”,集净土思想之大成,并于长安实际寺、光明寺、慈恩寺大弘法化。三十余年戒行精严,自奉甚俭,受施净财,用以书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士女奉者无数。又,彩绘净土变相三百多壁,奉敕监造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及奉先寺。受大师教化,修梵行而念佛,日念一万至十万声者,得念佛三昧者,往生净土者,不计其数。《瑞应删传》赞言:“佛法东行,未有禅师之盛德矣!”

六十九岁(永隆二年三月十四,681年),化缘圆满,回归极乐。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佛法:选择教法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