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你是否要退出群聊?”“是。”

前几天,我退了30个微信群,关了20个公众号,删了10个通讯录好友。

说来好笑,现在的小伙伴们,还真挺喜欢“一言不合就建群”。同途偶遇拍了照,想要共享,建个群;刷剧吐槽聊八卦,邀上好友,建个群;一起听微课,一起考证忙,建个群。

于是乎,我总莫名其妙被拉进各色群里。除了家人朋友群之外,其他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存在,像什么原创授权群、打卡群、遛狗群、拼车群、外卖群……

本以为,这些看似煞有介事的“小团体”能让我抱团取暖,连呼快哉。却未承想,里面充斥着刷屏似的表情、一两块的红包、无意义的扯淡。

身为懒人,我一度怀揣“能不走就不走”的钉子户之心。

直至某日,手机无缘无故闪退,内存不到100MB。我才忽地明白了,每天混迹的很多群,除了浪费流量,占用空间,损耗电量,意义又何在?

我不想凌晨收到大波未读消息,不想看某人现场直播声色日常,不想刚开口就成话题终结者,更不想把自己变成一串字符、一个头像、一团占用手机0.05GB的数据垃圾。

罢了,眼不见为净,我把手指点向界面右上角。“你是否要删除并退出群聊?”“是。”

-2-

当然,并非所有聊天都是一种无意义的消耗。

像什么工作群、家族群、密友群,暖心且便捷,倒还好说。没准余光一瞥,单击“添加到通讯录”,你就认识了不错的他。

但更多时候,被倾诉欲吞没的你我,只有互撩的闲情,却没有珍视的心意。为了认识和维系某些关系,我们在朋友圈小心翼翼地窥伺,在留言区急不可待地点赞。

却不料,硬社交中带着明显意图的交流,成了榨干最后一丝热情的元凶。

群聊何尝不是如此?有些人,把微信群当作“资源和人脉”的中转站。一旦被邀请进某个群,火速扫一眼群里有谁,纯靠名气大小、番位高低添加好友。有些人,渴望被人围观,优越感满满。要不吹捧自己,要不揭朋友的短。开口闭口都是“我怎么样怎么样”。

还有些人,迷醉于群体式的认同感。总想抱成团,取取暖。自以为表面合群,内心就不会孤单。

“我今天啥事也没干,不知道你们在干吗?哈哈哈,原来你们也没好到哪。我放心了。”

当你心安理得地忘却真实,当你心安理得地麻痹自己,殊不知那些说过的话、聊过的天,早就过宿了,搁凉了,摆馊了。

-3-

还记得,我第一次“被移出群聊”的糗事。

该群两三百人,平时大家插科打诨,彼此逗乐,还算融洽。有次抢红包大战,我不知他们玩兴正酣,很不知趣,把新出炉的文章往群中一丢。

等再打开时,稍觉奇怪。再一看,心头拔凉:我被踢了。

那会儿我挺自恋,生怕相聊甚欢的友人察觉我不在群中会心生困惑,便赶紧翻出列表,想跟他们解释一番。谁知呢,我俩压根没加对方好友。

此事过后,我才算清醒了,我所执迷的,不过是“有很多朋友”的假象。而我所拥有的,不过是联系人罢了。

最初我们说得很好听。像什么联络感情,深入交流,互换资源。可事实上,光靠微信群里的插科打诨,如何能“拼凑”出一个完整、立体的人?

那些踏实做正经事的大神,又怎会吃饱撑着,成天埋头于信噪比几乎为负的闲聊?

更多时候,这层虚拟关系,薄如脆纸。不需要太多时间心力去建立、去维系——所以一切来得太简单,去得太容易。

-4-

写这篇文章前,我特意问了身边几个朋友。

发现在“如何退群”这件事上,大家有点犯难。原因挺一致——顾忌太多。顾忌邀请加入的朋友面子,顾忌是否被骂不合群装高冷,顾忌暗恋的他(她)会否发来新消息。

大多数人,宁愿把整块时间浪费在与陌生人扯淡上,却不肯在爸妈的家族群里道一声晚安。纠结着,麻木着。我们忘了顾忌自己。问问自己是否不堪其扰,是否需要独处的空间,自省的余地。

其实啊,群聊这件事儿,不必太玻璃心。如果你玩得开心、聊得酣畅,那就鼓足勇气,加个好友,珍惜彼此的默契和投缘。如果你不自愿、不自在、不舒服,又何必顾念一份虚缈的人情,勉强自己瞎耗着。

有的人看不惯,那就屏蔽;有的群不喜欢,那就退出。走之前,记得和群主打个招呼,道一声:“你们玩儿,我们江湖再见。”

毕竟嘛,再好的社交工具,最后的落脚点还是人。比起抛掉几段旧关系,挥别几个假朋友,我更怕的是,微信卸载、微博注销、电话清空之后——再也查无此人。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你是否要退出群聊?”“是。”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