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该死的,囤积欲
我,正与“囤积欲”殊死搏斗着。
书架上一排书未拆封,横七竖八,砌成小山;列表里一堆公众号,懒得打开,也烦去关;通讯录一串联系人,知己密友,却无二三……
像活出了两个自己:一个太猖狂,成天纯感性获取;一个真懦弱,没法理性舍弃。当囤积的野心日益变大,独属于我的世界,却日渐变小。
唉,看似纯良又无害,实则毁我注意力、乱我寻常心。
这该死的囤积欲!
-2- 收藏者,恋物癖?
不是所有囤积行为,都可称之为“症”。
有人恋物成癖,集齐旧衣、纸笔、瓶瓶和罐罐;有人如渴如痴,汲取知识、信息、热血和视野;还有人,偏爱光亮中睡着,黑暗里醒着,苦守诗情和远方。
以上,是悉心收纳,是妥善安放,是默自内化。他们对待心头好,恍如看待艺术品,给予“拥有物”内在价值。这般行为,心甘而情愿。
而“囤积”呢,则是另一回事。囤积欲过剩之人,往往注意力散碎,间歇性焦虑。既无“割舍”之能力,也无“重构秩序”的魄力。
我身边就有妹子,被她亲妈揶揄为“人造垃圾厂”。这妹子念旧。火柴盒、小便签、已故爷爷的老烟斗、街边顺来的小零嘴、前男友送的大娃娃……她一概不丢,悉数摆在床脚。
这可苦了她亲妈。打扫若不慎,丢了一二杂物,妹子便会原地爆炸,叽叽咕咕好几日。有次我问她:“你妈对你那么好,难道及不上那些小零碎?”
她瞪我一眼:“这叫回忆,回忆懂吗?”
我没懂,但我挺理解她。囤积成瘾的人,太没安全感。他们很容易把身边事件、手头之物,错当作自己和外界沟通、联结的触角。总想着,我拥有的要比所需的多。
对自身价值的模糊,对情感弥补的珍视,让他们的内在储物逻辑,变得矛盾而脆弱。
-3- 越过量,越匮乏
除了堆砌有形的实物,“囤积者”们还擅长收集无形之物,比如信息,比如人脉。
举个例子,你的网盘、收藏夹、备忘录塞满了必读必看必备文,却依然脑袋空空内心茫茫。
时不时地,有内心戏如下:“先存着吧,反正也占不了多少空间。”“等我忙完这阵,就会有时间看了。”“再看看,没准以后就派上用场了呢!”……
反观现实,当你急需资料、急于求解之时,又怎么会退而求其次,在一堆茫茫杂物中大海捞针?所依仗的,定然还是拿枪打靶般“稳、狠、准”的方式。
这么一来,看似合理的囤积借口,全变成拖延症的借口、聊以自慰的幌子。杂物依然成杂物,琐碎依然是琐碎。卧躺于书堆一角、手机一隅的它们,无人搭理,日渐蒙尘。
再如我的后桌哥们儿,列表里塞满了3000多个微信好友。别提什么陌生人搭讪、微商狂骚扰了,光是刷朋友圈,于他都是负担。
上个月,他胃痛住院。险些昏厥之际,扶他的、管他的,除了医生,就是护士。“找小伙伴陪? 呵呵,我连找我爸妈都费力好吗?”
虽是玩笑语,这哥们儿却是真心累。朋友是互相的,你对他如何,他待你如何。广义上的社交越频繁,走心的关系就越稀缺。
一两面的泛交、三五次的寒暄,并不会让两人走得多近、爱得多亲。张口闭口“这是我朋友”,有啥用?兴许是错觉呢?
讲真,把“交友”当成“集邮”,我没法忍。就像初识一场,你当我是昨日刚切的牛头肉,今晨拎来市场贩卖,先称斤再按两。
也难怪!对没有多少兴趣的事,谁会集中精力?对不曾真心相待的人,谁又会情感共鸣?再说了,光顾着价值交换,又哪来什么鬼心情,去多频次多方向思考自己真正所需?
此类“囤积式”人脉,就算来头再大、数量再多,也不过是躺在微信里的无效社交。
-4- 少而精?多而泛?
相信吗?
一个人的床角窗边,若生活用品横七竖八,糟成一团。说明他性情粗放,很懒散。
一个人的储物柜里,若衣帽鞋裤数不清,新买却闲置。说明他情绪化,随大流。
一个人的手机、电脑,若信息庞杂,毫无章法。说明他有心改变,却思绪紊乱。
保不准,正是那些“与当下无关”的杂物杂事和杂念,让你无比疲惫。
比起瞎扯“断舍离”云云的空套话,不妨自问:“到底什么是真心喜欢的?哪些是不想要也无必要的?”
与其放眼于有的没的,倒不如先学着克制欲望,降低期待。
反正我信了——“多而泛”,让人遭罪;“少而精”,教人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