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学佛:修行的助缘

这一课,导师讲述了自己的修学经历和判教观。导师在学习中,就是脚踏实地砖研苦读,又对人生有理想有目标,以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精神,使自己成为了众生仰慕的善知识,为众生建立了一条觉醒之路。

想想自己的修学经历,是一踏糊涂。从刚出家那会,就学着别人喊口号,出家是为了生死,求解脱;又常听人说,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虽然,当时对这些懵懵懂懂,但也特别向往之。认为出家了,念一声佛就能解脱,住在人多的地方,就是热闹。后来也入过佛学院,住过丛林。也知道佛法的深奥,要通过学习,才能了解到佛法的含义;住在丛林,是为了相互磨练、成长,去除懒惰,精进不懈,远离自身的习气。

唉!可末学没这个福报,自身文化太低,教理的名词名相太难懂,慢慢的对学习开始抗拒,最后就当了逃兵。在丛林中,末学也感受到丛林中的殊胜和利益,但未学的业障深重,身体不支持,也只能住小庙,让自己的懈怠懒惰和贪嗔痴继续增长,习气也越来越多。

虽对戒律很好要,但对于开遮持犯,还是迷糊不清,多偏于执著,没有严持好戒律。从基础就没有打好,所以在修学中多是迷茫,只学了一点皮毛,却总是拿自己知道的一点点去看别人的过失,总认为别人不如法,却从不照照自己,让自己的邪知邪见不断增长。

看到导师的判教观,末学更是惭愧不已,原来自己学的那点皮毛,却成为生活中的自以为是,让自己的所执得到了膨胀,就像导师说的,像吃了没煮熟的菜一样,不但消化不了,还成为障碍。而导师将整个佛法,分为基础之道、核心之道、圆满之道、方便之道,这种划分清楚明了,又涵概无余,每个宗派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判教。

在佛法基础之道中,最简单的皈依三宝,末学都没有做好,更何况正确发心、深信业果和严持戒律呢?虽偶有发心,但遇境时也很快就息灭了。深信因果,缘起因果的理论,以佛法解决人生问题,了解生命规律上,这些,自己也只是学人说话罢了,在现实中却一无是处。

这几天,家人接连出现状况,让末学措手不及,感觉这一辈子没经历过的事情,都降临我身上了,有种深陷其渊不能自拔,特别在末学嫂子进手术室后,感觉自己就像面临一场生离死别那样的痛苦,让我恐惧、慌乱、不冷静、焦躁难安。内心生不起因缘果报,逃壁现实。

当看到手术室中,医生从患者身上割下来的肿瘤,一个个大小不等的拿出来给家属看时,末学突然好像看到了地狱受苦的众生。面对这样的境,不就是业果成熟吗?正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果报现前时,除了哭喊,恐惧无著,就是痛苦绝望。所以只有了解缘起因果的原理,才能帮助我们抉择生命方向。相信善有乐报,恶有苦报,我们自然会因趋乐避苦作出正确选择,这是解脱的基础和保障。

只所以让末学看到这样的境,也是在警醒我,收起为所欲为的恶心,一定深信因果,这也是末学今后的修行助缘。让我在学习佛法圆满之道前,做好基础,培养自己的出离心,成就佛陀那样慈悲和智慧圆满品质。在佛法方便道,以净土为主。要有坚定的信心, 在面临寿命短促时,不在恐惧不安。能够坦然面对。

当时也是被大德的修学精神所感动,从出家到现在,一直都在学,却依然不得要领。导师说,菩提书院建有一套清晰简明、行之有效的修学模式,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把握修学重点,并将学佛融入生活,与现实人生相结合。这不正是我向往的吗?所以就抱着试试的想法参加了读书。

通过一课课的深入修学,两本厚厚的书,竟然也读下来了,而且是细细的读,确实改变了末学走马观花的不良串习,其中的法喜,也只有经历的人才懂得。实践证明,这是一套可靠的修学模式。

导师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往往将幸福寄托于条件改善,但在逐步富起来之后,却发现烦恼有增无减,自然从其它方面寻找原因。目前社会上已经开始出现佛学热,而且有着越来越热的趋势,政府也意识到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佛教,这也为弘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大环境。面对这样的需求,我们有没有能力去承担这一责任?现在很多人都面临竞争和失业的问题,但只要做好一个法师,根本就是供不应求,根本就不存在失业的危机。

是呀,末学也曾亲近过善知识,也为善知识那种为法忘躯的精神所感动,也懂得了一个出家人威仪的重要,应该承担的责任,刚懂得一点点,就擅自离开了善知识。结果还是被现实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又打回了原形,弘法还是还给高僧大德们,自己还是本本分分的做好一个出家人,不让世人讥嫌就好了。学了导师的修学经历,那种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的精神!再看看自己的知难而退、得少为足,实在令人惭愧!

导师层层的剖析,让末学明白,自己出现这种法不入心现象,是因为看的多了,听得多了,形成了习惯性的麻木,虽然也一直在学,却无法讲佛法转化成自己的认识,没有落实到自己的心行。没有在心相续中产生作用,所以学来学去都是在纸上谈兵,在嘴上热闹,遇事时烦恼照样还是烦恼。

教界出现形形色色的问题,根源就是因为出家人的修行上不去,一旦修行上路,哪里还有兴趣追名逐利?哪里还有精力说是道非?虽然好心出家,也曾发愿解脱,但因修行不得力,觉得解脱永远像天边的云彩,遥不可及。因为缺乏法的支撑,凡夫心自然会卷土重来。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因为解脱和轮回是两条非此即彼的路线,如果我们不能进入解脱的轨道,必然会落入轮回的轨道,落入凡夫心的运作系统。所以佛教的根本就在于修学,修学上去了很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不药而愈。

因此,导师在多年修学过程中,发现法门虽多,但都离不开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五大要素。其中前三项是各宗修学的共同基础。目前存在的修学问题,很多就是因为基础不够,或者信心不足,或者发行不正,或是戒律废弛,这又会直接影响正见和止观的修行。具备五大要素,修学才不会产生偏差,同时也能避免得少为足的弊病。

导师说,求学和教学是佛教的需要,是大众、社会的需要。面对这些需要每个佛子都应该发愿担当,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所在,使命所在。

至此,末学要向导师看齐,学着改变以往不良的串习,学着承担弘法的责任和使命。虽然现在的学修,犹如摆在店里的水果,是批发来的,相信通过努力,将来自家的果园里,也可以在需要时,随时现摘。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学佛:修行的助缘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