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时代,个人生活改善,自我价值体现,都以“财富”作为衡量标准。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若不能正确认识财富的作用和过患,往往会为之伤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同心态,不同人生,心态决定了你未来的生命走向。
看到《佛教财富观》的题目,我忽然想到了一首歌:钞票,是谁制造了钞票/你在世上称霸道,有人为你卖儿卖女,有人为你去坐牢/一张张钞票,一双双镣铐/钞票,人人对你离不了/钱呀,你是杀人不见血的刀......这就是沒有信仰、视财富为唯一的世人眼中,财富重要性所产生的不良写照。
佛教是如何正确认识财富的呢?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未学了解到:财富本身不善亦不恶,是中性的。是财富的拥有者不同的取舍和运用,导致财富有了善恶之异。自私自利、为富不仁者以它来做恶,金钱就会成为万恶之源;心怀天下、慈悲众生者以它来行善,金钱就会成为众善之本,正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本课法义让我明白了:物质财富是外在的、短暂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物质财富只能满足人生基本需求,是生命的低级需求,我们对物质财富只不过是拥有使用权和保管权而已。佛经说财富是水灾、火灾、盗匪、恶王、不肖子孙五家共有,或是天灾,或是人祸,都会将它化为乌有。故这些身外之物是虚幻不实的,随时可能更换主人。若只停留在物质财富的追求层面,生命层次将无法提升。我们出家修行的目的是:追求从迷惑走向觉醒的生命品质。所以,应追求更高的内在的精神财富,因为内在的精神财富才是真正可以依赖的至宝。如此,才可以驾驭外界诱惑,作生命财富之主人,不作物质之奴隶。
我们若拥有财富但不会合理支配,十分财富或许只能发挥一分作用,甚至为之所害。大智佛陀对弟子们的理财之道也有具体指导,把财富分作四份:第一份用以保障家庭的日常开支;第二份用以投资增值,否则财富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三份用以储蓄,以备不时之需;第四份用以慈善事业。
合理支配财富,可以让我们回馈社会大众,亦为自己耕耘福田,同时亦是未来福报滋长的投资。佛法认为,只有布施出去的钱财,才会真正属于我们所有。如播下一粒之微的种子,也会为我们带来数百万倍的收获。若人人可作“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便人间会温暖,社会亦和谐。智慧合理地分配,没有贪著地使用,这样我们所拥有的财富就不是毒蛇而是净财。
佛陀一生身无长物,居无定所,却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宝典,为我们指明走出迷惑、趣向觉醒的道路。于他身后,代代追随者,得益于佛陀留下的智慧,获得了究竟安乐。“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身为出家众的我,该怎样追求精神财富呢?有一种人生固定资产,不会随死亡而消失殆尽,不会随生命转换而失去价值,还会滋养觉醒的生命。它就是智慧佛法,即功德法财。
凭借宿世之点滴福报,有暇之身又遇见佛法,不但出家修行而且还遇见了可以依赖的具德善知识。这位善知识给了我修学的圆满模式,让我的人生目标更加清晰,修学更有次第。《华严经》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这就是最好最究竟的精神财富,我决心安住在修学两套模式中,践行佛法,弱化我执,优化生命。保质保量地完成固定闻思,做好每天的定课自修共修,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有佛陀之靠山,有导师之引领,踏先贤之足迹,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法财。在物质上少欲知足、清心寡欲,精神上深入经藏,喜乐富足。提升生命之品质,挖掘本自之宝藏,令现有的生命版本得到更好的优化而升级!
作精神财富之主人,利乐饥渴之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