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里常说:“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可知人身的宝贵。
末学想起恩师经常教导我们说的话:“今生能得此暇满人身,还能出家,真的是前生累积的福报,一定要珍惜并自利利他,善用其心。”
出家后,师父虽然身体不好,但在种种生活细节中,老和尚都是以身作则。当时那个年代,她老人家即没有读过佛学院,也没学过戒,但一看到师父的举止行仪,就会不自主的生起恭敬心。老人家对我们的要求也特别严格,起在师前,睡在师后;出门销假,回来告假;要穿长褂等等。记得有一次,末学和师兄一起出门,不注意末学就走在师兄前面,还没出庙门口就被师父喊住,当时末学愣了一下,以为有事呢。师父说,没大没小的!末学很惭愧的退到师兄后面。
老和尚从恢复寺院到建筑,一生都很辛苦,的确是不容易。那时的我们有师父在,上殿、诵经、出坡,虽然累一点,但大家都有着满满的恭敬心,法喜充满。恩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我们后人的学习榜样。
亲近德高望重的善知识,便能升起很大的信心和愿心,一旦离开善知识,就被习气打回了原形,久而久之,浓浓的道义, 也慢慢的淡化了。正如导师说,很多人学佛多年,依然不得要领。怎样让大家在短时间内掌握佛法要领呢?
多年来,导师在内修外弘过程中,提出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五大要素。首先从皈依开始起步,然后是正确发心和受持戒律,奠定基础之后,再掌握一宗正见,并通过止观将之落实到心行。
通过学习,末学认识到自己出家几十年,是多么愚昧迷茫,真的很惭愧。从来没想过出家目的是什么?更没有想过要承担起如来家业。现在才明白,身为出家人,不仅要关心自己,还要看到芸芸众生也深陷于痛苦中,所以要在自己觉醒的基础上,发起帮助一切众生的愿望。并将之作为尽未来际的目标。
听闻了导师从出家、求学到教学、弘法的整个过程。用三十多年的经验,针对教界的现状出现一些误区,通过思考、探索,创办了适合现代人根机的三级修学两套模式,引导后人,从迷惑走向觉醒。末学更深层的体会到,导师的良苦用心,弘法历程,就像从批发水果到自家果园自由采摘水果,众生需要时就可以现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