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学佛:环保,在行动上

环保这个话题,所有人都不陌生。谈了这么多年,但环境污染依然在继续恶化,各种自然灾害也是一次比一次严重。人类在灾难来临前,行为依旧,在灾难出现后,则长吁短叹。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谈归谈,做归做。从大的方面说,比如大家都知道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空气,但是如果要求大家不要开车,而选择公交或者是自行车,几乎不可能,所以汽车市场依然形式一片大好。再从小的地方说,比如用塑料袋这件小事,大家都知道用塑料袋不好,会严重染污并破坏土地。但是如果让出门带上菜篮子,也几乎是大家都不愿意做的事情。这种看似非常容易做却不做,但是嘴上却天天喊着环境保护的人,依然大有人在。如果不触到自己的利益,怎么说都好,一旦触到自己的利益,怎么说都过不去了。究其根源,是在于人类的贪心。

导师在《佛教的环保思想》中说:“在佛法中,将贪、嗔、痴比作危害我们心灵健康的三毒。尽管它们是无形的,但由此带来的后果却往往是有形的。我们的生存环境之所以会恶化到今天这种危机四伏的地步,究其根源,就是人类的贪婪所致”。为什么无法克服贪心?末学以为,原因是对环保认识不足。这里,末学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读导师写的《佛教的环保思想》一书。这本书从五个方面引导我们,怎样从观念到行为,逐步去践行环保。

一、克服欲望和贪婪。提到少欲知足,惜福,净化心灵的种种功德。只要对这三个方法稍加运用,就能克服贪念。

二、纠正幸福的观念。告诉我们从个人乃至人类社会,保护自然是获得幸福的必要前提。

三、改变生活方式。告诉我们“节俭”的美德,并倡导回归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

四、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大自然提供的一切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要改变人类中心论的观点,从自然的使用者、破坏者,转而成为自然的看护者,能够像对待母亲一样地对待大自然。

五、培养良好的心态,即要有三种善心对待大自然。首先是感恩心,感恩大自然无偿的馈赠,比如空气。其次是尊重心,因为生态文明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之上。最后是爱心,大自然对人类的爱无穷无尽,但它同样需要我们爱护它、使它能够休养生息。

最主要的是,我们必须用实际行动来保护自然,用爱心来慢慢抚平自然的伤口。而付出爱心最简单的方法是:以慈悲之心对待一切众生,不仅要杜绝杀生行为,更要积极地放生,护生。因为,所有动物都是大自然的孩子。

这五个方面,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导致认识不到位,从而仅仅把环保停留在口头上。在这里,末学时时告诫自己,要把环保落实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实际行动感化更多人,一起参与到环保行动中,真正付出慈悲爱心,保护我们的母亲---大自然。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学佛:环保,在行动上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