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我们如何分辨所遇的上师是「纯正的」呢?最实际又简单的方法,就是运用逻辑与常识。上师是否自私,是否以自我为中心?他对轮回生活是否太感兴趣?若是如此,那么他可能不是你要的上师。若是你找到一位上师,她对轮回生活并无任何兴趣,而且是位非常的佛法修行者,你仍然应该自问:「她是否具有足够的慈悲,对我的证悟真正地感到兴趣?」上师可能会以无数的方式启发你。例如,他的气味、微笑、衣着,或者他跟你都是同一支足球队的球迷。无论最初是何种原因吸引你到上师跟前,也无论那个原因是多么肤浅,它都有可能让你们结缘。然后,结缘之后,很重要的是你要彻底地检视他。这个建议来自于佛陀本人,远在现代世界颂扬言论自由的风潮之前很久,他就强调我们不可盲目地跟随老师,而应该彻底地检视上师,显示他对逻辑与推理的力量异常尊重。除此之外,今日的我们,对于伴随着心灵教授而来的各种文化包袱,更需要有充分的意识。
全球化让我们的世界似乎变得更小,在许多第一世界的民主国家里,具有权力者的操作必须透明化即是一个明显的表征。这是一个合理的原则,但强制透明化并不一定会有好处,反而可能造成伪善。过去几年中,有些藏传喇嘛受到甚多的批评,大体而言,这些批评都始于欧洲与美国的报纸。就在最近,有位新闻记者写到关于西藏喇嘛的物质主义倾向,初次读到这篇文章时,我有点不以为然;后来再读一遍,却让我觉得她确实有些很好的观点。
她描述藏传喇嘛们如何地责骂富有的现代学生们购买欲太强,接着又指出,同样的这些喇嘛却带着第一世界施主们吸取的巨款,回到尼泊尔或印度来购买昂贵的新车与金表。她说得没错,这种事一直都在发生。从某种相当狭隘的角度来看,你可以说,如果所有的高阶喇嘛卖掉他们的金杯、银器的话,收回来的钱可能足以喂饱数百个饥饿儿童好几个月也用不完。
然而,在严厉评判这些戴着劳力士表的喇嘛之前,我们也不要忘记,即使外表简朴、谦卑的比丘,实际上也可能躲在虚伪的面具之后。当某些喇嘛小心翼翼所树立的简朴、谦卑形象稍微被提及可能是个骗局时,他们就会吓得不敢动弹。对于这些喇嘛而言,以既谦卑又简朴的形象被大众所公认是如此重要,以至于若是被指控自己还隐藏了另一张「脸」,他们就会痛苦至极。从这个观点来看,我反而佩服那些我行我素、不为栽培谦卑形象而烦心的喇嘛们,如果他们想一次戴四个劳力士表,就去戴吧!然而,我们必须留意自己是以何种逻辑与推理来检视上师。
一位好老师知道如何能有效地教导学生,但一位伟大的老师能启发各个阶段的学生;从初学者一直到较有经验的修行者,在他们心灵上变得更加成熟时,启发的来源也会跟着变化。我们身处于一个批判性的世界,大家都知道,若是美国总统或身价百万的运动员做了些微可疑的事情,当事件曝光时,他的对手——特别是媒体——就会大肆宣扬报导。同样的,若是学生们企图以他所认定的道德正直可靠人士之举止当作评定上师的基准时,相同的批判心态也会指向上师。但问题是,过了一段时间,当学生在心灵上变得愈成熟,寻找的真理愈高深时,上师必须能够给予他们相当不同类型的启发。初学者经常被上师的谦卑与简朴所启发;然而过些时候,到了开悟要粉碎概念时,如果上师离不开出离者「道德性」的外表与特征的话,要打破阻碍学生进步的藩篱,他可能就不具足够的挑战性。
愿意受到启发,或倾向不再接触,这两者都是相对的反应。有些人由于看到托钵乞食的安详比丘而受到启发,有些人则是由于半醉半裸的瑜伽士。有些金刚乘学生从穿着稀奇古怪、佩戴大量金饰又不守礼仪规矩的上师——而非一位圆满的比丘——获得更多的启发,这显示我们启发的泉源是相对而主观的。不仅每个人会从不同的地方受到启发,而且,让十五岁的人感到启发的东西,等他到了四十岁,就不再有具有相同的效果。
因此,无论如何近距离地检视每位上师,无论以多少方式来评断他的价值,无论我们的论点多么符合逻辑与推理,重要的是一位要记住,一切方法都是有限的,百分之百地信任自己的逻辑与分析是极其愚蠢的。
「上师」的梵语「Guru」,其中一个词义是「老师」(teacher)或「大师」(master),代表教授并传递知识的人,如教导学徒的木匠大师。假设你毫无天赋且正失业中,还有一家人要仰赖你活口。有一天,某个木匠教你学做木器,和他工作了几个月之后,邻居们也开始付钱请你为他们做些木器。想象你会多么感激教你谋生技能的老师,对他的帮助会多么感恩。
在心灵之道上,当我们发现某人愿意接受并教导我们时,感恩是无限的。
金刚乘的经文中提及,对于寻求证悟者而言,上师比三世诸佛的总和还要重要。他的工作不仅是教导,而且还要引领学生。他是我们最重要的同伴、家人、丈夫、妻子与心爱的孩子,因为只有他才能带领我们达到证悟。
遗憾的是,近年来,「上师」一词已失去其原有的意义。这个时代的迷惑众生贪着一切纯净、无染的事物,因此他们紧抓着上师的原则,恣意地破坏它、丢弃它,然后移向下一个他们能践踏的完美珍宝。这太常发生了,因此在现代世界中,上师不仅不被信任,还经常被通俗文化拿来嘲弄取笑和。但是,对于认真追随心灵之道的人而言,上师的引导是无可替代的。
我们之所以追随心灵之道,是为了想要战胜情绪并获得证悟,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需要戒律、指引与勇气,来面对自己多生多世一直逃避的一切。这正是上师所能提供给我们的:挑战我们先入为主的概念,搅乱我们的生活,还有最重要的是,否定「我执」的每个愿望。因此,如同吉美·林巴所极力建议的,我们将通行证给予上师,让他来摧毁自己的生活之前,应该对他做大量的研究,因为我们必须能够完全信任他。不幸的是,如今很少人会关注这种细节,因此这个阶段的过程往往就被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