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说:为何要皈依?

诱使我们皈依的状况或条件有三种:

(一)恐惧;(二)信任感或虔敬心;(三)悲心。在这三者之中,恐惧是最强大的。

恐惧对于世俗的事务,特别是跟「得」与「失」有关的,我们总会感到恐惧。由于害怕被雨淋湿,我们躲在雨伞下接受庇护;同样种类的恐惧,也使得佛教国家的农人与商人们进入佛堂祈请,尽管他们对哲学毫无兴趣。对这些人而言,无论是缘起实相或空性,都毫无意义。然而,由于他们身处佛教国家,佛、法、僧就成了他们的「神」;因此,他们如鹦鹉学舌般向三宝祈请,希望能够长命百岁、生意兴隆、五谷丰收,并以物质供养与绕行圣迹做为回报。

尽管这种态度并非皈依的究竟目的,我们却不应该嘲笑它。因为对于那些信念单纯的人而言,这可以是步向更深理解的垫脚石,况且,并非只有生于传统佛教社会的人才会有这种态度。大多数步上佛法之道的人,都常把佛陀想成是救世主,如同基督徒所想的耶稣一般,而且他们往往是由于恐惧、感到需要保护才来皈依佛陀。这是引导修行者皈依的第一种恐惧。

第二种是对于轮回痛苦的恐惧,例如害怕自己投生于地狱道。苦于这种恐惧的人不太关心谷物歉收或利率调升,他们最大的恐惧反而是被轮回所困住而愚弄。他们已培养出「尽所有智」(藏 ji nyed pa khyen pai yeshe;wisedom of knowing),认识到陷入轮回的危险;而且他们对所有众生的悲心,更引导他们不仅恐惧轮回,也恐惧仅只希求自我解脱(涅盘)的自私。

除了恐惧轮回与涅盘之外,金刚乘修行者所承受的是第三种恐惧,那就是对不净显相的恐惧。因为只要我们的显相不清净,二元边见之根就永远无法断除。

信任感或虔敬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相当程度的信任感。例如,想喝茶时,你别无选择地只能相信集合茶叶、茶具与泡茶的技巧,就能泡出一杯好茶。要能成功地做到这件事,其中不能有任何一项元素欺瞒你。因此,如果有个设计精美的茶包,搭配雅致的绳结与标签,可是里面却无茶叶,它就无法以热水冲成茶。虽然它看上去像个茶包,可是泡不出茶来,因此它是「欺瞒的」(deceptive).

决定追随心灵之道,是人一生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事。经常,这是人们在曾经信任的世俗目标违背了自己之后,想要转向更可信任的道途时,所做的决定。如果听闻、思惟教法与修持禅定让你感到启发后,很可能你就会选择信赖佛法的逻辑。而当你逐渐培养出对「佛」、「法」、「僧」不可动摇的信心,也相信这是世上唯一真实的无欺之道时,你更会渴望去追随它。基于此,于是你皈依三宝。

当然,还有许多其它的理由令人想要皈依三宝,例如,对解脱的证悟功德培养出坚定的信心而想皈依。一旦所有这些理由都让你信服,解脱的想法将对你愈来愈具有吸引力。

换句话说,你对「佛」、「法」、「僧」已经建立起虔敬心与信任感。

从本质上而言,一旦你相信三宝是「无欺」的,相信它代表最高的真谛,你将会以皈依来臣服于这个真谛。

悲心身为大乘佛弟子,我们领悟到:每一个困于轮回之苦的有情众生,过去都曾是我们深爱的人,他们甚至可能牺牲过自己的生命,来满足我们自私的欲望。由此领悟所感受到的悲心,将成为我们皈依更为重要的诱因。但是即使有了这种领悟,我们仍然无力帮助他们,因为我们也被束缚,并完全受制于自己低劣的条件与状况之中。

那么,一个同样无助的避难者如何给予另一个难民庇护?如同寂天菩萨所说,能有比你更强的人护佑我,你就可以护佑他人。因此,一旦皈依了「佛」、「法」、「僧」,你便能庇佑、援助并保护他人。

金刚乘法本经常以不同的词汇来表述「佛」、「法」、「僧」,例如「上师」、「本尊」、「空行」(梵 dakini),或在《龙钦心髓前行》中的「脉」、「气」、「明点」,或甚至「法身」(梵dharmakaya)、「报身」 (梵 sambhogakaya)、「化身 」(梵 nirmanakaya)。我们描述对谁、对什么皈依或所用的词汇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要理解我们所念诵的词语之内涵,它是指我们接受自己具有佛性,因此能获得证悟。

想象一下我们要清洗一个很脏的咖啡杯。当杯子浸入热肥皂水时,你在做什么?大多数的人会说:

「我不洗这个杯子。」不过,真的是这样吗?你是在洗杯子,还是在把污垢从杯子上移除?母亲教你如何清洗时所给的指示(以我们的话来说是「窍诀教授」),就是「去洗你的杯子」。不过,尽管她几乎每天都这么说,但她从未解释过咖啡污垢与杯子是分离而不同的。而「洗杯子」所表达的,其实是从杯子上移除污垢,而那个杯子本身现在绝不是、过去未曾是、未来也不会是脏污的。然而,基于多年的清洗经验,她的窍诀教授在实用上其实是简单的,每个人都能懂,也都做得到。但是,杯子与污垢是两个独立的实体,你所清洗的并非杯子,而是污垢;如果清洗的是杯子的话,杯子将会完全消失。所以,可被清洗的是污垢,与杯子完全无关。

这个例子清晰地说明了菩萨乘中最深刻的一个理论——我们都有可能成佛,因为我们都有佛性。问题是我们还需要去证得它,那么,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证得自己的佛性?换句话说,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理解「杯子现在是、过去一直是、将来也还会是干净的」?那就是我们累劫以来所积聚的蔽障。

如果你不知道「我们本具有佛性」这个讯息而只听从窍诀教授,你会犯一个相当常见的错误。数世纪以来,许多金刚乘修行者误以为佛陀是一个坐在面前虚空中的人,而我们向他祈求恩赐。这是一种有神论的方法,比较接近如基督教等的一般宗教,而非佛教。所以,当学生们问到这个常见的问题:

「我应该修持皈依多长时间?」而此答案:

「直到皈依者皈依对象不可分。」就是在提醒我们,皈依的究竟对象并非在身外,而是在自心的本性之中。

在因札菩提(Indrabhuti)的《智慧成就》

(藏 yeshes grub pa)中说,在究竟上,「佛」、「法」、「僧」存于我们心中,而且一切念头,都是佛、法、僧的示现,即使最短暂的念头也是如此。所以,在此层次上而言,即使是最不重要的念头,都未被烦恼所染污,也是本初清净的,因而含藏了证悟的一切功德。如同吉美·林巴所说,对于三宝的全然信心,是皈依的相对修持之最高境界;视你的自心为三宝,是皈依的究竟修持之最高境界。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佛说:为何要皈依?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