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学习了善知识所具备十德中的后四德,善说法、具悲悯、精进、断疲厌,以及末法时期如何选择善知识。通过这课的学习,我认识到真正的善知识,不仅要调服自己具备自利之德,还要调服他人具备利他之德的内涵。
利他以慈悲为基础,记得有一次听导师开示说到创办书院的缘起:“感觉以前所做的事,就像抓把种子随便一撒,有可能丢在泥土里,也有可能丢在石头上,丢在溪流中,能够生根发芽的很少。即使长出一点,也往往因得不到相应呵护而很快枯死。”以及教界的种种现状下创办了菩提书院。我还听其他学长分享,导师在一次开示中曾经说即使他不在了,菩提书院不在了,只要两套模式在,这套课程体系在就能利益无量众生。导师为了利益现世乃至未来无量众生,让我们能够修习正法,解脱轮回,所以创办了三级修学两套模式,这是无我利他的大悲心,只为众生需要,足以体现导师的具悲悯的功德。
关于善说法这一条,更是心悦诚服,没有真正了解这套模式深意之前,自修时看导师讲法视频时,我就经常有一种要鼓掌叫好的冲动,经常也会泪流满面。回想自己,根机愚钝,如果不是值遇三级修学,也许已经在琳琅满目的佛教网站和书籍中望而却步。接触到导师的小册子开始走入三级修学,从佛教怎么看世界,佛教的财富观,佛教的环保观等等,在导师润物细无声的引领下,忽然有一天我发现,我轻而易举就认识到了佛法的纲领,佛法的心要。身边很多修行十年二十年的朋友至今仍然未能领悟,导师通过善巧的方法,应机说法 ,次第引导,引领我逐渐契入佛法真谛,如果遇不到名师的有效引导,我或许将远离佛法,或许与正法无缘,那么也就与解脱无缘。
再看导师的精进与断疲厌,从小册子到讲座、静修营,读书会,到现在各种插花茶道按导等等,都是接引众生的方便;三级修学的创办,各种的培训、模式的不断优化,APP的开发等等等等,无不折射出导师在利他事业上的精进。我就在想,是什么样的人才能不为名不为利,不为自己享受,却几十年如一日持续不停的去做这一件事,只为一个目的,利益众生,想想我都觉得怯懦!这足以证明导师心中早已没有一个我,只有众生,这不是人能做到的,这是大德,是佛菩萨。
以上四点是利他之德,利他之德是建立在自利的基础上,没有自利不能成就究竟的利他,通过这两课的学习,我确认导师就是具足十德的大善知识,
回头看看修学四年的自己,去掉了太多的贪嗔痴,增长了很多的慈悲,遇事也越来越有智慧,我每一分功德的增长,每一分过失的去除都不开导师的功德。宗大师说末法时期善知识难遇,不得已就要打折。因为累世的福德和愿力,我今生毫不费力就遇到了导师这样具足十德的大善知识,所以我今生更要时时发愿,生生世世不离善知识。
找到一个好老师就等于找到了一条捷径,但是导师不能代替我修行,最好的依止就是依教奉行,怎么是依教奉行,导师说怎么做我就怎么作,导师说模式就是法,模式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导师说要两条腿走路,我就要修学义工同步进行;导师说要用好八步骤三种禅修这个工具,我就用八步骤做好座上修,座下修;导师说道次第的特点是观察修安住修,在每课的学习中我就要通过观察修获取正见,并通过安住修使每课正见扎根,把道次第这条路上的每个台阶打实打牢。
我总结这课的心行标准:导师是具足十德的善知识,我要至诚依止导师,依教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