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说:皈依:修持

当我们皈依时,必须向「纯正的皈依对象」皈依。但这代表什么?皈依的对象必须是遍知的、悲心的、全能的;具足这三种特质,才可能纯正「无欺」(nondeceptive)。如 果皈依对象不是遍知的,他将不能辨明我们的困难;如果他是遍知的、但缺乏悲心,或者是具遍知、悲心但缺乏帮助他人的力量,那么他将不具格做为「皈依的对象」。

皈依对象的遍知如同太阳,遍在肯遍照四方;他们的悲心迅疾如闪电,并且全然平等;他们具有全能的威力,能拔除我们所有问题的究竟根源。我们必须一再地提醒自己这三种特质,也应该一如先前所讨论的,充分运用智识上的「假装相信」。不过,这并不容易,你认识的人有多少是全能的、遍知的或悲心的呢?你遇到过这样的人吗还是这种想法古怪得不值一顾?

当然,我们通常可以从智识层面找到接受这种概念的方式,但问题是,皈依并非一种智识的活动。我们皈依之后要将佛法付诸修持,因此,我们几乎必须强迫自己去相信,具足遍知、悲心与全能的纯正皈依对象确实存在,并且要培养自己一再地忆起他们的习惯。

观想资粮田在你开始做大礼拜之前,应该首先观想资粮田。观想一切诸佛与菩萨众在你面前,包括上师、本尊、空行,以及上师的整个传承;或者,也可以专注观想上师以莲师或金刚总持的形象显现(关于此观想的细节,一般在长轨前行〈皈依〉章节的「资粮田」中会有详述)。

如果你观想的是整个资粮田,想象坛城主尊(莲师或金刚总持)坐在满愿树的中央枝干上。在他前方的枝干上,端坐着释迦牟尼佛与十方三世诸佛;在他右方的枝干上,站立着全体菩萨圣众;左方站立着声闻与缘觉圣众;后方是无量的佛教典籍。在你上师的的头顶上,安坐着他的上师,其上方是他上师的上师,如此层迭直到最上方的莲师或金刚总持。但是,你不用太过努力地想要将他的各个圣众都一一观想出来。往昔的大师告诉我们,当国王驾临时,他的随众就会自动地跟随到来。因此,观想上师为莲师之后,你只需要培养完全的信心,相信他的所有随众也已现前即可。

一开始,你也许会觉得难以看见资粮田。这常会发生,因为你还不习惯于看着它,也许这就如同澳洲土着在两百多年前,无法理解巨大的欧洲商船抵达岸边的景象,因此几乎视而不见。[1]或者,就如安徒生童话《国王的新衣》里的那些子民,不愿意承认他们看不到的那件不存在的新衣一般。

再次的,诸位无须太过担心细节,而是应该专注于生起全然的信心,相信莲师或金刚总持就在你的面前,既鲜活又生动,还有一切诸佛与菩萨圣众环绕着他。

必须强调,「观想」并非要你在心中画出皈依树的图像,那是不可能的。观想很像是想起你生命中最亲近的人。你现在试着想象自己的母亲站在面前,此时,我确定你并非在想她耳朵的精细轮廓,或她的脚趾头是否弯曲,或她的背上有多少颗痣。事实上,这类的细节也许从未在你心中出现过。但在此同时,我也确定你在心中生起了对母亲的强烈感觉,你确信那就是她。观想皈依对象就应如此,而且,你在观想中所感受到的信心是最重要的。

接着,想象那些令你厌烦、惹你生气的人站在最前方,靠近着皈依对象,然后是那些伤害过你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曾被所关爱的人伤害过,虽然我们也许会坚称早已遗忘,但鲜少真能如此做到。为了帮助你疗愈任何残留的痛苦,你观想这些众生位居上座,并且生起菩提心,祈愿他们得到一切美好的事物。如果一想到他们你仍会感到痛苦,那就表示你还未放下他们伤害过你的那种感觉。试着不要专注于此感觉,反而要跟自己承认,你仍然紧抓着痛苦不放。然后,再专注地祈愿,愿他们能得到所有的快乐,并且希望自己能承担他们所有的痛苦。要记住,对于想认真修持佛法的人而言,困难的人际关系提供了修持最肥沃的土壤。

接着,开始做大礼拜。此时,观想每个人——包括你的朋友、家人与无量无边的有情众生,也跟你一起皈依并做大礼拜。这样做,你就是以追随菩萨乘的态度在修持「皈依」。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佛说:皈依:修持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