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修行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善知识”,只有在善知识引导下成就了戒定慧三学,才能调服自己的烦恼。
我是一个比较怕麻烦的人,因为麻烦总会让我升起烦恼,在生活和工作中,事情一多就会很容易让我陷入紧张与焦虑之中,特别是在工作方面,之前年度干部考评,领导对我的评价里面经常都有这么一条:要克服急躁情绪。加入修学以后,相比以前的自己,自我感觉改变很大,事情再多,也可以平心静气地一件件地处理,而不会像以前那样心燥气浮,这样一来感觉效率还蛮高。细细想来,从一个小白一路走到今天,特别是在刚加入修学的阶段,自己每走一步,每一点成就,都离不开善知识的引导,离不开导师的谆谆教导,离不开辅导员的指点和师兄们的陪伴。
从自己走过的历程可以看出,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对我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就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说,好老师也是我们不二的选择,想起女儿升学的时候,妻子总会想方设法地去打听班级老师的情况,因为我们都深知,一个负责任的好老师对于娃娃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世间法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博大精深的佛法了。通过这一年多来的修学经历让我深知,如果让我一个人单打独斗,就算是有百分一的可能性会坚持下来,极大的几率也会落入盲修瞎练之中。
以前我很相信自己的感觉,深信自己的所见所闻。就像我深信自己是一个好人一样,也相信自己做了不少的好事,比如帮助离家出走的中学生回家,援助流浪人员,为灾区捐款捐物等等,虽然在做这些好事的过程中我不图财不图利,但是从心底里我很希望能得一个好名声,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让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好人。后来通过修学我才知道,用这样的发心去做好事,培养的也是自己的贪嗔痴,就我自己来说,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些所作所为,与真正的做好人是背道而驰的。
从这以后,我才知道自我的认识是非常靠不住的,因为很多我以前自以为是的事情,后来才发现这些认识是非常的偏颇又有局限性的。这样的结果让我感到特别的困惑,不明就里。随着修学的深入,我才知道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都是因为自己的凡夫认识模式造成的。因为认识模式的局限,导致了自己目光短浅,转来转去都走不出自以为是这个自我的圈子。也让我深深明白了,没有善知识,没有导师,没有辅导员和在座的师兄们,我是不可能取得今天的进步的。
导师说:整个修行,开智慧,断烦恼,成就解脱,都归功于善知识,都离不开善知识的指导。《道次第》讲到善知识的标准,是在调伏自己和他人的基础上,建立十种德行。其中,前六种是调伏自己的功德,后四种是调伏他人的功德。
首先是持戒,可以帮助自己调伏内心,制止内心烦恼延续的力量。以前我听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戒律是用来保护我们的,而非是用来约束我们的”,那时似懂非懂,半信半疑的,学了这课我才明白,戒律就是让我们懂得“此应作,此不应作”。从表面看,禁止的是行为。但实质上,是止息烦恼的相续。因为对于我们凡夫来说,妄想和串习就像野马,又像堤坝决口后冲出的水,难以制止。但只要受持戒律,就像马被上了衔一样,心也就能被调伏了。
但是,光靠持戒调心,是很困难的,如果有定和慧,持戒就是自然而然的。定,就是把心专注于一个境界,让它稳定地延续。有了定力之后,还需要通过学习经教获得的空性正见,引发般若智慧。
具足戒定慧三学,才能有效调伏烦恼。其中,戒的重点是制止不良言行,定是调伏贪嗔痴,到了开发智慧,才能彻底息灭贪嗔痴。导师打了一个很恰当的比喻:如果把烦恼比作贼的话,戒就像把贼捆住,定是把贼降伏,慧是把贼消灭。
记得在修学的第一课,导师就介绍到,这是一个信仰缺乏的时代,社会对佛法的需求日益普遍,与之对应的,则是教界弘法力量薄弱。多数人难以得到有效引导,甚至学出不少问题。由此,我在庆幸自己能遇到善知识的同时,更是提醒自己珍惜法缘,安心修学。让我在善知识的引导下,积极践行书院的两套模式,真正走在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