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学佛:我的自学过程

如果有人愈是能经得起刻骨铭心的苦难,能够忍受得了,他必然愈是能够成功。

贫僧一生没有进过学校念书,不要说没有小学毕业,我连幼稚园的毕业证书都没有,但这并不表示贫僧没有读书学习。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贫僧到了这把高龄,因为眼睛不好,还要徒众轮流读书给我听。

回忆幼年,贫僧没有受过学校教育,也没有完整的家庭教育,但生性有一个“自我教育”的性格。所谓“自我教育”,就是“自觉”,觉察到自己需要学习做人,需要学习做事,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所以,回想起幼年时期的我,应该是一个礼貌的孩子,常跟随外婆,在各个佛堂走动,周遭的人,也从来没有人责骂过我或嫌弃过我,他们都喜欢我这个小孩。大概贫僧的幼年也有讨人喜欢的条件吧!

记得我幼小的时候,听外婆在佛堂里唱的诗歌:“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又例如《因果偈》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隔八十多年,至今,当时唱诗歌的那许多情况,如同还在我的眼前。

我虽是一个男孩子,但我喜欢做家务,扫地、洗碗、烧火,甚至于偶尔做一点简单的饭菜,非常勤劳地从事家务劳动。因为家贫,不得不帮助父母解贫救难。还在幼童时期,我就喜欢拣拾人家丢弃的废物,像杏核、李子核,人家吃了就不要了,我把它聚集起来,卖给中药店,也能换几个零钱。

我也经常早晨拣狗屎、晚间拾牛粪,狗屎可以做肥料、牛粪可以当柴烧,还记得换来那几个小钱给母亲的时候,她非常的欢喜,我也很高兴。尤其在十岁那一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家乡被战火烧得面目全非,房屋也都烧光了,到处都是瓦砾。我和另外一些同伴,就从那些瓦砾中,挖掘一些铁钉、铜片,也可以卖几个钱。现在回想起来,也算是一种资源回收吧!

那个时候,倒也不是完全为了赚钱,我想,人生就是一种学习,自己不能像一般的儿童可以到学校里念书,但我可以学习做人、学习做事,也不算荒废童年的时光。

我在初出家时,虽然年龄只有十二岁,但也不是全然无知,可以说,也能认识几百个汉字。那都是从不识字的母亲,在我讲话错误、说话不当的时候,告诉我正确的语言应该怎么说而认识的。我也曾经上过几天的私塾,应该帮助我认得几个字。

出家的时候,师父跟母亲承诺可以让我念书,实际上,当时身处硝烟弥漫的战区,僧团也一样三餐难继,平时也没有人提读书这件事。偶尔有一位老师要来上课,敲钟集众时,大家反而奇怪地相互问道:“为什么要打钟?有谁来教课呢?”

其实,教我们的老师也没有受过教育,可能也没有读过什么书,只是因为年龄比我们大,参学时间比我们久,我们都尊之为老师。有时候为我们上课,写黑板板书,连位置都不适当,教书时解释词汇,也感觉到不很高明。尽管如此,我还是从这不高明的教学中,学习到自己以后应该要怎样写字、怎样解释课文的词句。所以我觉得,有好的师资,固然是我们学子的福气;没有好的老师,只要他正派、拥有知识,从不高明、不究竟里,也能学到一些道理吧!

现在回忆起来,贫僧在栖霞山寺七八年间经常觉得课程太深奥。例如,老师跟我们讲“如来藏”、“十八空”、“八识”、“二无我”,我完全听不懂。或者讲《因明论》、《俱舍论》,我听了真是摸不着头脑。记得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写作文,题目是《以菩提无法直显般若论》,很惭愧,就是现在叫我来讲说,都非常困难,更不要说那个青少年的我了。因不知道如何去写,只得去别的书上抄录一些来应付交卷。

老师对这篇作文的批语写道:“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还甚为得意老师批了诗句给我,后来学长跟我说:“两只黄鹂在叫,你听得懂它在叫什么吗?一行白鹭鸶在空中飞翔,你了解是什么意思吗?”我说:“我不懂。”他说:“所以老师讲你写的是‘不知所云’。”我惭愧不已,不敢再随便乱说。

在栖霞山参学期间,不准外出,不准看报,佛学经文以外的书籍,当然更不可以碰触了。但有一次在路边,见到一本不知道谁丢弃的《精忠岳传》,彩色的封面,画着岳飞跪在地上,他的母亲在他的背上刺了四个字“精忠报国”。这四字,好像触动了我的心弦,我觉得做人应当如是。后来,我把“精忠报国”的理念用于生活,忠于工作、忠于承诺、忠于责任、忠于信仰。现在回想起来,《精忠岳传》就是当初第一本对我启蒙的书籍了。

老师教的佛法,我虽然不懂,但是在图书馆里,有一本黄智海著作的《阿弥陀经白话解释》,让我看得真是忘我入迷,觉得佛教真好,原来有一个净土极乐世界,那里面有自然界的美景、社会人事的和谐,所谓“七宝行树”、“八功德水”,那么美好庄严、那么和乐安详,实在是人生的天堂啊!对于修行学道,就感到更有信心了。

贫僧非常侥幸地,在十五岁的时候就登坛受比丘三坛大戒。戒期中,除了睡眠不够、饭食不饱,老师的打骂以外,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受。假如说有的话,就是觉得在受戒期间,什么苦难、什么委屈,一切都是当然的,因为自己正在受教。想来,贫僧能熬过青少年时期遭受的专制、委屈,主要就是靠着自己把打骂、责难都视为是“当然的”。

在受戒之后,除了偶尔课堂里的学习,我就更加投身于苦行的行列。挑水、担柴,光是行堂,每日三餐为人添饭、洗碗,就做了六七年。在大陆,严寒的冬季,每餐在冰冷的水里洗几百个碗盘,手掌都冻裂破绽,还可以看到鲜红的肉块,要再下水洗碗,实在痛彻心肝,但除了忍耐以外,又有什么别的办法呢?所以,回忆起人生,忍耐苦难,实在是青年学子学习的增上缘。越是能经得起、忍得了刻骨铭心的苦难的人,越是能够成功。贫僧觉得,发心苦行也能开悟。

贫僧在栖霞山受教期间,自觉有三件事最为受用:

第一件是抗战初期,栖霞山的乡村师范学校撤离到大后方(重庆)去了,所有散落的书,像《活页文选》,在路上遍地皆是。后来,我们把它拣回来,成立一个小型的图书馆“活页文选室”。佛书我看不懂,就看小说,从中国的民间故事《封神榜》、《七侠五义》、《梁山伯与祝英台七世因缘》,一直看到《三国演义》、《水浒传》,甚至于《格林童话集》、《安徒生童话集》、法国大仲马的《基度山恩仇记》、小仲马的《茶花女》,乃至英国《莎士比亚全集》、苏联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印度泰戈尔的诗集等许多大文豪伟大的作品,虽然还是一知半解,但从中获益无穷。

第二件是,除了眼睛看书学习以外,耳朵也很帮忙。那许多年长的前辈,他们虽不是很有学问,但讲起佛教来,典故、历史历历如在眼前,听得我如醉如痴、心仪不已。例如:圆瑛大师和太虚大师结拜兄弟,仁山法师的大闹金山,“洞庭波送一僧来”的八指头陀,清凉寺静波老和尚的种种轶事,印光大师的《文钞》,弘一律师的才子佳人等等。

第三件是,最重要的,应该是礼拜观世音菩萨的体证。承蒙佛菩萨的加被,让贫僧从少年的星云,而可以一跃为青年的星云;从无知的佛子,到对佛法深刻体会的修持;从愚痴懵懂,而慢慢知道一些般若智慧,这大概是受益最大的,我应该感谢诸佛菩萨的慈悲恩德。

十八岁那一年,也是抗日战争的末期,我到了焦山佛学院,那时贫僧应该懂得自学了。每个月我制作一本刊物,内容都是自己手写的,并且把它命名为“我的园地”,读者只有我一个人。内容包括卷首语、社论、佛学讲座,也有散文、小说、诗歌,甚至编后记。因为都是自己抄写、自己练习,文字的力量深深地刻印在心版上,这对我后来写作时能应付多种文体,关系应该很大。

尤其这个时候,胡适之的《胡适文存》,梁启超的《佛学十八篇》,王季同的《佛学与科学的比较》,尢智表的《佛教科学观》、《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以及《海潮音》、《中流》月刊,对我也帮助很大,我每读到好文章好道理,都把它记在笔记本上。甚至鲁迅、巴金、老舍、茅盾、沈从文等现当代文学大家的作品,也让我非常向往,乃至陈衡哲的《小雨点》、冰心的《寄小读者》等,我都受了一些影响。

在焦山授课的老师就不像过去那样简单了。我记得有当初太虚大师门下第一佛学泰斗芝峰法师,有北京大学教授薛剑园老师,有善于讲说《俱舍论》的专家圆湛法师,还有一些讲授老庄哲学、四书五经,甚至于代数、几何等课程的老师。我在那一两年中,如饥如渴地饱尝法味。一有空档,还写一些小文、小诗投稿在镇江的各个报刊,给予自己的鼓励很大。

我在焦山,写过《一封无法投递的信》给我生死未卜、不知何在的父亲,以及《平等下的牺牲者》,还写了一篇《钞票旅行记》,虽然自己没有用过钱,但是贫僧有一个头脑、有一点新思,真好像自己开悟了一样,学什么都感到得心应手。

在焦山期间,临毕业前半年,因为对院方的改制不满,我写信获得家师的同意放弃了毕业典礼,在一九四七年冬天,家师带我回到祖庭大觉寺礼祖,并且在乡下一个学校里做一名小学校长,让我学以致用,给我一个“做中学”的试验场所。

甚至,后来到南京担任短期的住持,对于过去青少年期间学习的丛林规矩,加以运用,让自己不至于荒废时光。就好像海陆空三军一样,我参学过佛门的律下宝华山学戒堂,宗下金山江天寺、常州天宁寺的禅堂,教下焦山定慧寺的佛学院等,虽没有深入,也都能沾到一些理事圆融。影响所及,现在贫僧也自己能做戒师了,在佛光山多次传戒,对于有些规矩也能做一些改进,这不能不归因于当时参学各宗各派时打下的基础。

在南京只有短短一年多时间,期间我和道友们在华藏寺提倡“佛教新生活运动”,以白塔山办《怒涛》杂志的经验,推动革新旧有的佛教,向新佛教迈进。这也算开拓了我的思想,成为我走上弘法利生的最大助缘。

来到台湾以后,虽然贫僧不是什么很高明的人,但乐于与人同享知识。在中坜圆光寺挂单的时候,就有不少的人,三五人一组,由我给他们讲授国文、浅显的佛经。尤其到了一九四九年,我在新竹青草湖台湾佛教讲习会(佛学院)担任教务主任,一面教学相长,一面服务行政,一面率领学生修持。边学边教,一个学期忙下来,应该消瘦不止七八公斤,可见贫僧对教学的热忱和用心了。

后来到了宜兰,贫僧不会音乐,但我为大家写了许多歌词,如:《弘法者之歌》、《快皈投佛陀座下》、《西方》、《钟声》、《佛化婚礼祝歌》等。我不懂文艺,只是稍懂一点文学,却在宜兰开起文艺班授课;也凭有限的佛法,竟在那里讲经开座,弘法利生。

渐渐地,经常有各界人士来拜访。教书的老师来了,谈一些教育的经验;商界人士跟我谈经营买卖的过程;军人来了,讲一些军中战争的情况;政治家也会说一些政治的人我是非……。这是因为那个时候,正是大陆一些学者、专家、名流集中到台湾来,他们也不容易找到对象谈话,知道在宜兰雷音寺小庙里,有一个能与人对谈的和尚,所以就来找我谈论了。

我得到他们的教导,就和一名学生一样,每天有很多的老师送上门来,教我学习百科全书。我就这样跟着大众学习,把社会当作学校,不要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任何人都可以做我的老师了。

这些学习,让贫僧感到,眼睛像照相机,耳朵像收音机,鼻子好像侦察机,舌头好像扩声机,身和心的联合作用,就可以随机应变,人身也就好像是一部机器,思想可以自由运转了。

从这些点点滴滴,贫僧感到学习并不只学习学问,而且还要具体的实践。好比贫僧最拿手的是煮饭菜,而参与最多的却是建筑,要建房子得先从搬砖、搬瓦、挑砂石、拌水泥等着手,必须实际去工作,而不是只在旁边口说动嘴。

一九六七年的时候,因为一位初中毕业的木工,为我在高雄建设普门幼稚园的因缘,我就带他一起到佛光山来开山。这位木工就是萧顶顺先生,虽然只有初中毕业,但非常聪明伶俐。他和我都没有学过建筑,也不会画图,我们就在地上用树枝比划,讨论要多高多长。就这样,从开山初期到现在,几十年的佛光山建设都是他们原班人马,没有换过。他自己家里祖孙三代,后来也都在这里一起参与建设。我也因此跟着他们一起工作,从钉板模、绑钢筋,甚至最早丛林学院的道路、龙亭、大雄宝殿丹墀,到后来灵山胜境广场等,铺设水泥的时候,还都是贫僧和佛学院的学生们用铁尺一格一格划出来的。

至于典座做饭菜,一定要先从洗碗、洗盘,洗菜、切菜开始,然后才能动锅动铲,慢慢成为被人接受的厨师。

贫僧虽然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但是喜欢教育,也倡导教育。就在不久前(二○一五年一月),全台湾一百七十多位大学校长到佛陀纪念馆来开会,教育主管部门指示贫僧和全部校长讲话;接着我们的南华大学林聪明校长、佛光大学杨朝祥校长,也要贫僧跟他们全校师生、干部讲话。我以自己的经历,讲述自学、自觉的学习过程。

自学是孔子的教学,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自觉是佛陀的教法,所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是这些自学、自觉的经验,成就了现在贫僧的行事、贫僧的思想、贫僧的观念、贫僧的做人处事、贫僧的举一反三、贫僧的理事圆融、贫僧的僧信平等,甚至对于佛法妙理的体会,让贫僧的一生都感到非常受用。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学佛:我的自学过程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