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要把以上所讲的,落实在念佛禅的修行法门上。
我们今天不再大声念佛,但是,当你念佛的时候,就不是只执著在原来的念佛相上,而是要先起一个清净念。
各位不要涉足或落在以下的层面:“佛很庄严慈悲,但我自己业障很重、烦恼习气很多,但求佛菩萨慈悲能消我业障”,也不要认为“自己得精进办道,才能去除自己的业障”。
这样的想法在开始用功修行时是必要的。修行人在一开始用功的时候,一定要起这样的觉照,否则根本就不知道该用功,变成得过且过、浑浑噩噩地过了一生。这一念的“觉”是很重要的,正是这念觉,让你与原来的自己有很大的差别,这就叫“一念觉”。有了这一念觉后,会让你在万象万物之中,保持一颗醒觉的心。
但是,进一步,你要以这颗觉醒的心,认知一切诸法本来空寂,所以不要执著、贪恋,也不要去做种种的分别。即便无法真正做到这样的地步,至少要能保持这一份的觉醒。如果能做到一念觉、一念不落在分别执著,能在这一念里相应到自己清净的本心,只要一念清净,就是一念佛。如果能做到念念觉,那就是念念都是佛。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我们不去分别、贪恋或执著。虽然不去分别,却仍要起一念觉,让自己能在道业上精进努力。能够如此以无所求而为之,才是真正的大行;反之,若是落在身心相,就变成有所求、有所执。
今天的念佛禅,各位可以用让自己感到最自在的声音来念佛,不必像昨天一样的高声和大声。但是如果发现自己仍然有很多的妄想、执著或杂念,或者还是感到很昏沉,那你可以照样大声念。如果你以前也常常念佛,经过昨天一天念佛后,也感觉蛮受用的,那你就用“可以听得到自己声音”的力道来念佛。但是每一字、每一句,你自己还是要能听得分分明明、观照得清清楚楚,要以自己的清净心来念,而不要落在身心相上。
我们也会把立禅止静的时间拉长。立禅的时候,你们该怎么用功呢?要在“能所心断、前后句空、动静二相了不可得”的当下,反闻自性!
在我大喊一声“停!”的那一个刹那,你念佛的心(能)和你所念的佛号(所)都空掉了,这就是“能所心”顿逝。
什么是前后句空呢?何谓的前后句,其实指的是前念和后念。我们本来是一句一句地念佛,所以有前句后句,当一句佛号出自我们口中时,我们听得清清楚楚,这一句佛号就叫前句,跟着在后面的那一句佛号虽然尚未念出口,但因为你心中知道自己还会照着这个方法继续念下去,所以后句虽然未生、未出口,但你的心却已经攀缘在即将出口的佛号上,这样就称为前后句。
在我大喊一声“停!”的那一个刹那间,不只你当下出口的这句佛号要空掉,而且你尚未出口但心中已缘的后句也要空掉,这样就是前后句皆空。
什么又叫做动静相也不可得呢?就是在那一声“停!”的当下,虽然你的身体看起来好像是停了、没有动作了,但你的心却不执著于这个“不动的相”上,因为你当下已经没有能所心了。没有能所心时,虽然你刚才身体在动,但因为已经过去了,所以你的心不会停在动相上;又虽然你身体静了下来,但你的心也不停在静相上。换言之,动相是因“停!”而不起,身体虽停,但心却不攀缘于其上,所以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在这一刹那,突然间,你好像什么都没有了,一时顿空。如果你只是停留在这个空相上,那就仍然还只是着在一个虚空的幻有相上,仍然是着相。
在这突然空掉的一瞬,也就是在这前念未生、后念未起、当下也没有任何一念(三心皆不可得)、动静两相皆不可得的当下,你要反问自己:“究竟是什么?”你必须要去逼问自已:“什么是自己的真心?”这就是所谓的“反闻自性”。
佛陀告诉我们“真心”是不生不灭的,如果你当下又落在生灭相上,那就是落入生生死死的“识心”。
沦于生死的识心是如何作用的呢?比方说,你以前不知道什么是杯盖,我现在拿起这个东西来,告诉大家,这是一个杯盖,以后,你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你就会马上落在相上而认知它是杯盖。当你认知它是杯盖时,你就是用识心在做分别。因为“杯盖”这个名词、这样的认知,你已经学习到了,所以日后,当你眼睛看到这一个东西时,你会透过第七识“执我”和第八识“经验”而认知它为“实有”的“杯盖”。我拿出一个杯盖,你就认为是相生,等我把这杯盖拿走了,你又认为是相灭,这种认知的生灭相,就是识心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真心。
我们修行,就是要见相离相,要进一步去追问:“离开了这样的生灭相,当不生不灭时,究竟是什么呢?”也就是去参究你本来的究竟真心“到底是什么”这样的用功方式,其实就巳经是在“参话头”了。你不一定要一直抱着同样的一句话重复地一直问,你只是要反问自己:“究竟是什么?”
当我大喊一声“停!”的时候,你刹那间空掉了,就要马上反问自己:“那不空的是什么?究竟是什么?”这样,就已经算是“禅”的范畴了,因为这是直缘诸法的实相来逼问,也等同于是在认清自己真正的清净心到底是什么!
清净心,其实就是指一切诸法的究竟实相,我们只是给它一个名称,称之为“清净心”。
为什么要用“清净心”来比喻呢?因为众生往往落在相上,经常会认为实相是一个离相而外有的东西(另外一个相),那就又着相了。反之,当我们用“清净心”来代表究竟实相时,我们就会知道,一切诸法是从“自己的心(而不是另外一个相)”生起的,只要我们的心能够一念相应到诸法实相,就能知其空寂而不执著,所以称做“清净”。一念清净的当下固然空寂,却又具备含藏一切万法的功能,所以称之为“清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