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现量境界:“能知”而不落分别

又例如,十三岁的果谷菩萨问师父会不会功夫,师父回答:“会!”然后接着说:“如果你想跟我学功夫,那得先跟我学打坐,学完打坐后,我再教你禅法,学好禅法后,我再教你功夫。”这就是师父他老人家的善巧!

我自己也有类以的机缘,但在机缘来到的当下,我却还没有这份善巧。我在乔治亚大学修学人文科学硕士学位期间,有一天,我从一位博士班同学的房子里走出来,我穿着黄袍,剃着光头,刚走到一楼的草坪时,就有一个外国小孩跑来问我:“Are you a monk(你是和尚吗)?”我回答:“Yes,I am a monk(我是啊)。”他接着问:“Can you teach me Kung-Fu(你能教我功夫吗)?”话一说完,他还打了几招给我看。

我回答他:“I don't know any Kung-Fu(我不懂工夫)。”这位小朋友听了,用一种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我——他可能是电影或漫画故事书看多了,以为所有的monk(和尚)都会功夫,至少应该会打几招吧!他本来满怀着期待、热情和兴奋的心情,蹦蹦跳跳地跑来见我,最后却带着一脸失望地离开了。

我当时还没能像师父那么圆通,不然早就能收他为徒、度化他了。所以,若能圆融地运用佛法,不仅能帮自己离苦得乐,也能处处接引度化他人。

讲到这里,你们能明白“法无定法”了吗?修行没有所谓的高低,法也没有所谓的好坏,重点在于“应变以时”,禅宗称之为“去黏解缚”,不论你用哪一种方法修行,只要你能从清净念上起观照,你就能应变以时,为你自己去黏解缚。

需要去黏解缚,是因为当“根”和“尘”相接的时候,你用了第六识去分别。“识”就是分别的意思。

如果只是五根对上五尘,没有加入自己的分别意识,那就好比一面镜子,无论外境、外物为何,只是单纯如实地映出呈现。在禅宗,这就称为“现量境界”。

可是,当我们五根面对尘境时,我们心里的意识、妄心就开始起了分别作用。妄心起分别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种是把前尘和种种世相上的一切,当做是实有,也就是不知道当下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虚妄相,而堕落于其中;第二种是妄认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也就是妄认自己有一个真实的身心在执受世间的种种。第一种是放不下外在的境相,第二种是放不下自己的身心相。既放不下境相,又放不下身心相,你当然就会感到很苦。

佛法告诉我们,当我们的根对上境时,本来是没有过失分别的。比方说,吃饭就是吃饭,会有什么过失呢?可是,当你开始分别计较,吃饭这件事就变成过失了。再比方说,睡觉就是专心睡,也不会有什么过失,但如果你躺下来不好好睡,而是在躺那里胡思乱想,这就变成过失。

换言之,当根对上境的时候,如果不加以分别造作,都称之为“真心”。但是,当根对上境的时候,如果用自己的识心去分别一切,例如去分别计较这个女生长得好漂亮,那个长得“很抱歉”,这个人跟我关系很好、那个人真让人讨厌等等,并且越分越细,就会产生种种价值的判断,从而不断地建立并巩固自己种种的价值观、人我观、家庭观等代表自我身份的思维想法。当这样的价值判断愈来愈多,你就愈是掉落、黏着于其中,如此,自我束缚的愈紧,离自在当然也就愈远。

禅宗贵在“解黏”,意即解除、去掉所有“黏住”真心的一切,去除掉因自我妄认而生、被烦恼束缚的身心。

本来就没有实际的身心,那么,烦恼又如何能干扰、缠住你呢?心若能空,烦恼又能从何而起?心若不空,烦恼当然也就多了,就会不停地去想“要怎样才能断烦恼”。反之,若能直接见到真心是空,烦恼就跟你沾不上边。如同刚才嗑药的比喻,如果你连药品都没看过、没碰过,听到人家说“嗑药”时,就只是听到“嗑药”两个字的声音,你需要烦恼“如何才能去除药品对你产生的影响、作用或祸害”吗?一点儿都不需要。

如果我们时时刻刻都能从真心起用,当六根对上尘境时,我们就能止于现量的境界。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怀疑地问:“这怎么可能呢?”怎么不可能!当你念佛念到身心没有任何分别对待时,你眼睛照样能看到山河大地,你同样知道眼前的山河大地,但你的心并没有落在是非、好坏、善恶等执著上,你不会起心去价值判断,而是就如同镜子反应外相一样,照得清清楚楚,不会遗漏任何一物,也不会改变所照之物本来的模样——我说的是正常的镜子,不是为了特殊效果而故意做的凹凸镜。

比方说,你专心念佛的时候,你的眼睛一样会看到我,但你不会去想:果如法师好胖喔!他今天好像多长了一条皱纹吔?幸好禅期只有五天,不然怎么跟一个这么凶的人相处!你只是在经过我的时候,可能会看到我,知道眼前有一个人,就是这样而已。

也就是说,“现量”并不是无法认知辨别一切,“现量”是“能知”而不落于分别。

你可能还是会继续问:“空心、无心怎么可能知晓事物?怎么可能处理日常生活的一切事务?”事实上,无心并不是什么都不懂,也不是完全不会思考辨别或只是像睡觉了、植物人、死人那种的没有意识、空洞呆滞的情形。无心,是放下对一切相的贪恋、执著、比较,所以能知道“相”的真正空寂,又能知道“相”的如幻假,这样,才是真正见到真心、见到实相。其实,所有修行的目标,也都是朝着这个方向迈进。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现量境界:“能知”而不落分别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