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对亲兄弟,从小年幼时就彼此分离了,其中一个人不断地忆想对方,拼命地去记住自己兄弟的容貌,但另外一个人则是根本什么都不想,甚至还故意去遗忘。有朝一日,这两兄弟有机会在路上碰在一起了,有办法相认吗?当然没办法!因为其中一人早就遗忘了兄弟的容貌,甚至忘记有这个兄弟存在,另一个人即便认出了对方容貌,拼命向前地去相认,有用吗?
专忆者,佛菩萨也;专忘者,无明众生者是。诸佛菩萨就像那个“专忆”的人一样,不断地在忆念着众生,不断地我们呼喊:“赶紧来啊!这里不但保费便宜,还是保全险的哦!而且来了这里什么苦难都没有了!”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告诉我们极乐净土没有生老病死苦,物质条件更是一应俱全,没有欠缺衣物之苦,没有饮食匮乏之苦,而且又不会遭遇八横横难,一切天灾人祸也都不会发生。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或怨憎会苦在净土也不会出现,你连不喜欢的人也都不会遇上,而且整个大环境还是黄金铺地、七宝琉璃所成!这么美好的地方,是阿弥陀佛为我们众生所成之处,因为他想我们想得要死啊!希望我们能赶紧过去。可是大部分的众生呢?我们却“专忘”,根本不理不睬。
接着看下面的经文: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离异。
这段经文非常重要,这是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念佛最重要的方法。我们不必去怀疑佛菩萨到底会不会忆念我们,会不会有感应,因为他们对我们是“专忆”,他们时时刻刻都在不断地忆想着我们。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地是和佛菩萨去“相忆”,而且要经常地忆念、深切地忆念,要忆念到“同于形影,不相离异”!
所以,各位念佛如果没有把佛号念到你的心里去,没有一句接着一句地念进去,你就没有用上功夫。功夫一断,就如同专忘者,无论专忆者多么努力,也是徒劳!
大势至菩萨接着又再举了更清楚的譬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这段经文是在说明,诸佛看待、忆念我们众生,就如同慈母忆想孩子一样,但是众生却像舍母逃家的孩子,根本遗忘了有这个慈母的存在!所以即便慈母早思晚念、引颈期盼,做子女的人能体会得到吗?很少!能够体会的子女,听到“慈母手中线”这首歌大概也会哭吧!实际上大部分的孩子根本什么都不管,甚至还认为自己身上所穿、所用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如果做子女的人忆念母亲,也能够像母亲忆念孩子一般地深切,那么,即便母子经历多生累世的分离,实际上却不会相离太远。
经文里的这两则譬喻,其实是在说明念佛的方法。如果我们念佛只是以口出声、有口无心,没有用心系念或忆念,那就如同舍家忘母的孩子一样。即便诸佛菩萨再慈悲,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再大,愿愿都希望我们能离苦得乐、求生净土,也是徒劳!净土虽好,但有人偏偏就是不想去,能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