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大家念佛,不是只用嘴巴念一念,心也要念,要做到专心一意,但不要让“专心一意”变成一种执著相,而是要能随时放下一切相,到了一切相皆是无相时,才会体现真心、真佛!因为无相即无不相,所以念到最后时,阿弥陀佛不再是那样的阿弥陀佛,眼前的任何人都是阿弥陀佛,眼睛看出去的山河大地也都是阿弥陀佛!这才是正确的!
也就是说,不要往“死佛”去求,而是要往“活佛”来做功德。什么是死佛?木石类的雕像,还有我们脑海里对佛的执著或形相,因为那些都是泥古不化!我们现前当下的一切,才是活生生的!现实当下的种种一切,若你能见到它、知道它、明白它,但又不执著它,那就是智慧的妙用,就是佛。因此,人人都是圣人,人人都是佛,日日都是好日,时时都是好时。这样,你一方面在念佛,一方面也在参禅,所谓的“念佛禅”正是如此!
所以,各位不要执著于一定要把这句佛号声念到怎样的地步,那是由于我们放不下尘劳妄想,所以才要借着那样的方式来逼自己,把自己逼到很专一,才能够放下固有的尘劳执著。但如果你能直接一念不起任何的分别对待,当下直缘自己的清净心来相应,这一念当下就是佛,这就是“顿”。
佛法的每个法门都能达到圆通,一圆通也就处处通、处处皆圆满,而且这样的圆通是当下顿得的。
各位不要一直想:“念佛好难喔!都没有办法专心!”如果你感觉自己的心容易被妄想牵引,在不影响别人的范围内,你就尽可能大声念。大声念不仅对身体好,也能够帮忙专注,但是不要执著自己一定要念多少句佛号,或是一定要念到怎样的地步,而是时时刻刻都要以醒觉的心来相应佛号。一念即万年,一念就具足了百千万念,所以哪里有规定一定要念到多少句呢?
如果你念了百千万念的佛号,自己的分别妄想心仍然不除,那么你就不是在念佛,而是念念都是在“念魔”。也就是说,念佛需要以禅的方式来念,禅就是智慧,所以,当你能以禅的智慧去观照时,所有的念佛就都是禅,所有的修行也都是禅。
这就是圣严师父告诉我们的:“禅并不具有固定的法门。”各位不要以为禅有固定的修行法门,也不要以为默照或话头才算是禅啊!并非如此。禅并没有固定不变或指定的修法,只要能让你在生活之中、在时时刻刻现前当下,在面对所有种种的一切时,你都能够亲见诸法的实相,并且知道一切诸法本来就是无缚、解脱、安然的,就是禅法的修行。所以当你用上禅法修行时,虽然身处于万相之中,你仍能自得其乐,也知道该如何去行为和思维。
一个真正的悟道者,是有智慧的,能观照一切诸法,不会被诸法所绑、不会着于诸法上。当智慧外显出来时,又是一种悲心的流露表现,是一种无私无我的爱。例如今天一开始,我要大家鼓掌欢迎新加入的佛友,这不只是一种形式,而是要发自内心的欢迎,真的欢迎!欢迎大家能共同来往菩提道业精进努力,但愿大家能亲近佛法、修学佛法,并且体会佛法真正的好处!
这样的心有没有贪念呢?没有,而是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成就,所以就会变成了“愿”。有时候,“愿”和“贪”的界线很模糊,不容易厘清。比方说,很多人会希望下辈子能成为怎样的人、过怎样的好日子,或例如我们小时候都要写“我的志愿”。“志”与“愿”有什么差别?简单地说,“志”还着在相上,着在个人一己的完成,了不起就像儒家一样,从内圣到外王的境界,仍然停留在“人”上。
佛法是能即这个“人”,又能离开对“人”的执著,所以称为“世出世间”。佛法是在世间,但不着于世间,却也不离开世间。好比各位来到这里修行,在修行期间,各位是出离世间而获得清净,当下其实就是“僧”。
并不一定要剃发、落发才能称为“僧”,只要是和合的、清净的、无染的、解脱的、无欲的,都是属于“僧”所追求、所要过而且也正在这么过的生活。所以各位来到这里参与我们的修行,虽然没有剃度落发,但个个都是“现前僧”,只要此刻我们的心能相应到佛,念念都是佛,每个人都是“现前佛”。
在座的各位佛友,无论你是一开始就来参加,或是今天才刚加入我们的念佛共修,都要以这样的观念、认知,欢欢喜喜地来念佛、欢欢喜喜地来成就自己,也要在将来的生活中,用佛法欢欢喜喜地来安住自己、成就自己。总之,就是希望大家要把握机缘,自己要能够真正努力。如果只是知道而没有行动,我们就很容易被自己的习气妄念带着跑。
修行的目的不是要我们除掉烦恼,而是要增加我们的正知见,还要增加我们智慧的力度。当你具足了正知见和智慧的力度,当下就能放下一切,这样,一切对你而言,也就无碍。虽然无碍,但既有的业果报仍然还会影响你,所以要透过业果报的修行,把自己身心的力量磨炼得更强而有力。如此一来,就能像我昨天所讲,人人都成为“大势至”!那就没有问题了!遇到任何问题,你也都能够承当。学佛就必须做到这样的地步。
我希望大家来到这里,透过佛法的学习,要学会承当自己;出了我们这个修行禅堂后,更要承当自己的家庭、事业与所有的一切。各位不要听到这里,就在心里想着“好重喔!我担不了”不对!所谓的“承当”,并不是真的有一个东西要你担,而是真正放下了一切,无承当地承当,才是真正的大承当!
圣严师父是我们最好的榜样。师父以他的修行及种种的努力,成就了这样的道场,他就是承当起佛法啊!但对他而言,因为已经知道且体认佛法真实的胜义,所以他能真实地挑起、承当如此大业,却不会觉得是背负着一种沉重的负担,而且是承当再多他也不觉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