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学佛:信仰与人生心得五

本课围绕六个方面来介绍佛教信仰对人生的意义及相应的理论依据。佛说学佛网

1.道德建设

佛教的道德观是建立在人性论和因果论的基础之上,我们的行为,不论好坏,都会造就相应的心态,形成不同的人格。而我们每个人都有向好变化的愿望,所以基于我们对自己生命的了解和负责,我们才会自觉遵循道德。当社会里的每个个体都做好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最终就能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而社会祥和的氛围又能反作用于每个人,让我们都能更加幸福快乐。

2.精神追求

现代人习惯于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内心却时常感到空虚迷茫,究其原因,是没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精神追求的目标,并且依靠佛教信仰提供的修行方法,来帮助我们完成心性的管理,避免虚度人生。

第一个是对永恒问题的思考。法义通过对比科学,哲学,神教,告诉我们想要真正认识世界的本质,必须依靠生命本具的智慧,而佛教信仰可以帮助我们向内去开发这种智慧。

第二是对完善人格的追求。佛法认为虽然众生兼有佛性和魔性,但是人具有自我拯救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佛教信仰的建立了解人性,并且按照佛教提供的修行方法,帮助我们完成人格的健全。

第三是对文化艺术的追求,古代不少文人墨客诵读佛教经典,并将他们的领悟融入创作之中,来提升作品的意境。所以文化艺术也同样离不开佛法的影响。

3.超然心态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超然的心态,佛教信仰以轮回观,心性论和空的智慧,帮助我们以出世心做入世事。法义上又介绍了缘起法的内涵,有两点。

一,所有现象是条件组合的假相,一切都在无常变化中,但是这种无常不仅限于坏的变化,还有好的。好坏之间如何转换,关键就在我们创造什么因缘条件。体悟到这个真相,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随缘自在。

二,一切都是无自性的,所以当我们通过修行,证悟到空性,在面对外境自然就不会再粘著,心态也能超然洒脱。

4.慈悲大爱

儒家提倡的仁爱和基督教提出的博爱,是一种建立在分别之上的有我之爱。而佛家提出的无我之爱,才是慈悲大爱。这也是佛教区别于儒家和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

无我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消除我执,认识自己和众生本是一体,帮助我们升起菩提心,并且不断去修习,从而超越我执和分别之心。

5.生死归宿

佛教的轮回观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死亡的真相,涅槃和往生思想帮助我们认识生命未来的归宿,所以佛教信仰可以化解我们对死亡的焦虑,帮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无限性,从而看淡有限的无常和变化。另外,佛教中的临终关怀可以帮助我们调整临终时的心念状态,从而安住在正念中来面对死亡。

6.找回自我

现代人对外在事物过分依赖,导致在各种信息中迷失自我。而通过学习佛法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内心,找回自己,并且健全人格。

心得:

我之前老喜欢把“随缘”两个字,当作口头禅,通过这次学习法义,才知道自己过去误解了它,没有明白背后的深意。

回想之前一旦遇到困难挫折,感觉没办法解决的时候,就喜欢说“算了,那就随缘吧”,现在看来,其实这是自己拿来逃避问题的一个借口,因为事后,自己往往还是会纠结于最终的结果,无法释怀。

法义上说,随缘是以智慧审时度势,根据当下的因缘作出最佳的选择,然后在因上努力,并接纳任何结果。

所以真正的随缘,还是需要自己去努力,去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是消极被动地任由事态发展。并且这种行动力要立足于对事情尽可能的客观和全面的分析判断,不能盲目行事。最后就是接纳,个人感觉,当自己真的能在事前事中去尽力了,即使结果仍不完满,但是心里会感觉不那么遗憾,相对也会好接受一点。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学佛:信仰与人生心得五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