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则,很多人的帮助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因为他们自己的体验、感受不深,可能就只是嘘寒问暖,受苦者就得力不大。当你自己走过生命中很多的困难和困境时,这些经验就会成为智慧,原本苦难的心情经过转变后,就会变成一种慈悲的显现。
我希望大家不必害怕自己可能会经历怎样的挫折或病苦,或者担心未来会如何的悲惨,其实,在我们尚未修行、身心没有力量时,这些挫折苦痛真的是很悲惨,但当我们以佛法来修行,超越了自己在外相上的执著,甚至能见自本性时,这些苦痛磨难反而会变成一种智慧与慈悲。
所以,如果没有娑婆世界,佛也不可能成佛——因为真正的解脱,是来自于对生命苦难的真正承当,只有当你承当后,它才称做解脱。
我们会在晚上拜愿。拜愿就是要念“本师释迦牟尼佛”,而且一面拜时,要一面观想佛的功德和慈悲,但各位不要观想出佛的形象,就只是用心去感受佛陀的智慧和慈悲是如此殊胜地在自己的身心之中,所以自己也应该要有像佛陀一样的智慧慈悲。
那如何将这种“感觉”,化作生命实际的体验?为了让自己的身心随时都能显现出如佛陀一般的智慧和力量,为了让这种力量能在生活中落实,你就得在一面拜愿时,一面去观想、感受。甚至在拜愿的同时,你要以至诚的心祈求佛菩萨给自己一种力量、信心,乃至于更清楚的认知,让自己得以了解今后该如何将佛法实践出来。
因此,拜愿其实不仅是一种祈求,更深入地说,拜愿是我们和佛陀生命的直接相应。刚开始修行的我们,对于如何掌握修行、如何从修行中得到生命的力量和安定,其实是很茫然的。所以会在内心祈求佛菩萨给自己一种生命和力量的指引。拜愿最先是以这种有相的方式来和佛相契合,到最后变成无相,也就是“无愿求”。无愿求其实就如同达摩四行里的“行入”。
首先,你要先承当所有的苦难,这就是“报冤行”。当你拜佛、拜愿时,你不是祈求佛菩萨替你铲除种种的阻碍与苦难,而是要知道这些苦难其实是自己所造之业,所以面对这些业报的来临,你不该逃避它,而是该真正地去承当它。因此,不要再怨天尤人,也不要逃避,而是要借着这样的环境和业报,让它成为自己生命中的真实历练,也就是把它当成一种考验。
以我自己为例,我从二十一岁起,全身的病痛就那么多,这对我而言是不是一种很大的考验呢?一般人若是遇到这种情况,可能紧张得要死!尤其上次在道场遇到一位中西医都精通的医师,他告诉我:“师父,你这不是脑瘤,这是血管瘤!”我问他“血管瘤是什么?”他回答:“血管瘤比脑瘤更可怕!因为血管瘤随时都会爆裂!”
我听完后笑了一笑,感觉好极了!为什么?因为这样走得更快!当我自己所做已了、责任皆尽,若能这么走,不也更好?不必拖嘛!像我们师公东初老人,前一分钟还在跟人家打电话,下一分钟坐着就走了!何其逍遥!何其自在!一点儿病痛都没有!而我一生病痛到现在,我也希望到最后一刻也能够没有病痛地离开,多好呢!
所以,当我听到这位医师说我的病是血管瘤时,其实我根本不在乎。如幻假的身体,何必去贪恋它呢?做自己该做的,做到那一刻该来时,就走嘛!
那为什么一般人没办法这么泰然处之?因为我经过病痛苦难的历练,学会了不对生死病痛生起一种恐惧或颠倒,而且我还能借着这种病痛来了解佛法——人生本来就是生老病死苦,该如何解脱生老病死苦呢?就是深入佛法,并从佛法中得力。
我希望大家在拜佛拜愿前要先了解,所谓的“愿”,就是要用以下观想的方式,让自己知道该如何去修行,如此拜愿才能契合于佛、契合于法。
首先,我们就要先祈求佛菩萨,给自己信心力量,让我们能承当自己所造的身心果报。该受的,无论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或者有多么的苦,都没有问题!也就是说,心要先能承当它。接着再从修行中去转变它,让它成为自己逆增上缘的成就。若能做到这样,就叫做“报冤行”。
各位不要看到“报冤行”,就消极地以为:“唉呀!如是因,就受如是果,反正就是这样嘛!我也没办法!”如果你是这样的心态,就不是真正了解报冤行。所谓报冤行,首先是要你积极承当原来的果报,但更重要的是,要让这尝受果报的过程,成为自己生命的一种实修体验。换言之,要化逆境为顺境,并从逆境里让自己增长对法的真实认知,进而得到真实的智慧,并且透过逆境和苦难真实地去体会生命,去产生对自己生命和众生无限的慈悲愿力。这点非常重要,这是“报冤行”。
达摩四行的第二行是“随缘行”。有人可能会问:“报冤行跟随缘行有什么差别?”随缘行是在教诫我们,当自己有所成就,甚至众人也认为你很了不起时,你自己不要认为这全是因为自己个人的努力奋斗所换来的成绩,因而洋洋得意,或者自以为了不起。因为即便你当了总统,或是成为全世界的首富,乃至于你现在所享有的一切,虽然要靠你自己本身的努力才能达成,但更重要的,其实也是因为“众缘和合”所致。好比现在美国最有钱的比尔·盖茨(Bill Gates),他是靠计算机起家的,发明设计了许多程序软件,但如果他生在一百年前,没有时代的配合,他有办法发明这些东西吗?没办法,当然也就赚不了这样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