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后来成为汉初三杰,带兵统将,反败为胜,依此推断,我相信他的剑很利,也有一定的拳脚工夫,但在面对市井小民的挑衅侮辱时,他能忍,他真的从这个地痞流氓的胯下钻过。而在围观韩信“胯下受辱”的群众之中,正好有一位“明眼人”懂得赏识他,韩信的才终于能够有所大用。
在佛法里,落实修行,就能做到降伏其心。金刚经你们念了多少次了?须菩提问:如何降伏其心,才能成就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佛陀教诫他,要去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就是在告诉我们,修行不要落在相上修。
修行如果没有从心地去了悟,再怎么用功,你都无法做到离相。即便你知道相是妄的,但愈修自己就愈膨胀,愈修就觉得愈了不起。比方说,人家没招呼到你,你就觉得不被重视;或自己做了很多事,对方没有表示感激,你就觉得白做。你是为了做给人家看吗?
我师公就很厉害!就像之前我和各位分享的生活教育故事,师公命令我要把地扫得很干净。我打扫得很干净之后,他问我:“干净了没有?”我回答:“干净。”这一回答,就落在做给人家看、落在净相。
有时候我打扫干净了,他就拿着一把沙进来四处洒,然后问我:“这样干净吗?”弄得我不知道如何是好。现在我知道了,我落在“认为我有打扫干净”这件事,自以为有这个成绩,所以师公就拿一把沙告诉我,不要落在净相。
我们修行,是要从凡夫的境地提升到跟菩萨相应,所以修行要先发菩提心。要跟菩萨相应,就不能执著于之前的发心,所以才叫做菩萨。如果菩萨发了心以后,还常常认为对方应该要感谢自己,这样,能叫做菩萨吗?
我小时候做了一点儿小事,就觉得人家应该感恩,这种心态我们随处可见,尤其如果你帮助了一个人,有一天,他竟然比你发(发达),你可能没有想去求他或想要得到什么,但心里总会想:“这家伙现在这么发,怎么好像我这个人从他的好友名单里消失了一样,连看都不来看我?以前他还没发时,三天两头就往我这里来,真是忘恩负义,早知道就不拉他一把!”
我们都会有这种心,这叫做凡夫心、众生心。菩萨是度一切众生,而没有众生可度,这样的心,才叫做度众生——不要把这句话解释为菩萨度到最后发现众生都没有了,众生都是空的,这样就是断灭空,不对!
不着相才叫做空。修行要有正知见,慢慢从修行里相应到知见,在初发心时,以正知见来修行,就不会落在功德心相上,虽做尽种种功德,你又能回归到清净本体来验证时,功德相随行但你不执著它。
如果根本没有众生可度,那么,师父为什么要有象岗道场、要有法鼓山?我今天坐在这里跟你们说那么多废话作什么?当然是要度众生!“度尽众生而无众生可度”这句话,你不要只是在字面上打转,而是要用你的心去体验。
各位的家庭生活也是一样。大多数的父母亲,在儿女很小的时候,对于付出的一切无怨无悔。没有期待儿女要还你什么,因为你知道他还很小,不知道怎么还,甚至在儿女哭闹的时候,你都还觉得可爱。但是儿女稍微长大了,如果还同样哭闹,你就觉得这样叫胡闹了。这是因为我们对他已经有所期待,“我相”产生了,对他的“人相”随着儿女年龄的成长也愈来愈大,然后你对他这个人的想法(“众生相”)也愈来愈多,你愈来愈放不下他,所以“寿者相”也不灭,四相都降服不了,苦啊!你所有的苦,就是苦在这里。如果你付出一切都无所求,付出就是最好的回报。
我们再回答另外一个菩萨的提问:“念佛、拜佛一定要在佛像前吗?”
在佛前,能让我们生起恭仰心,更能约束身心。你不要自以为境界高,所以看到佛就故意不拜,或者因为一切众生都是佛,所以不拜木佛要拜真佛,真佛就是自己的心,最后就变成只拜自己的心。这种人叫做贡高我慢,他只是体会到佛法的皮毛,就以此作为自己的知见,自以为跟别人的行径想法不同,以为这样是要去“我相”,结果我相更大。
相对地,我们拜佛,不是因为看到这尊佛像很庄严,所以就拜了。也不是为了担心“他”不知道,所以要在“他”面前拜,拜了三百拜以后,还认为应该要有美感,所以手还要挥一挥,嘴巴要笑一笑!
心地就是庄严地,你处处都要在庄严上做功夫,所以不只是心,行为上也要拜。真知真心的人,知佛无所不在,只要能让众生起如是欢喜心、相应心,就该来拜。所以法师们、见道的人为什么拜佛?他们不是着在相上,而是知道众生要以“相”来成就。更何况,真实的法是在一切现象里,一切现象就是最真实的,哪里需要去分别木佛、实佛?你说真心才是佛,其他的不是真佛,也落在分别,你的心也是妄心。
拜佛最重要的是心地要用功,可以在佛像面前拜,也可以在内心里拜。比方说,你在公司用过午餐后,一面经行一面观想在拜佛,但为什么你不用身体拜而只是观想?因为很多外国人不知道什么是拜佛,你突然一拜,大家会觉得你很怪,而且办公室的空间也不大,你这么一拜,会影响别人的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