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事应该“有所求”还是“无所求”
做事应该“有所求”还是“无所求” 人们常常认为“无所求”是消极的人生态度,但不知道这背后隐藏着大利益。舍小而得大,而小亦终不失。这就是因果。 要做事,就会伴随名利。一件事情做成功了,不能因此居功自傲,而是要把功劳归功于他人。如是,自己的功劳...
做事应该“有所求”还是“无所求” 人们常常认为“无所求”是消极的人生态度,但不知道这背后隐藏着大利益。舍小而得大,而小亦终不失。这就是因果。 要做事,就会伴随名利。一件事情做成功了,不能因此居功自傲,而是要把功劳归功于他人。如是,自己的功劳...
农历六月十九是佛教界的重大记念日——观世音菩萨成道日。为什么把六月十九日定为观世音菩萨成道日呢?这是因民间由来以久的一个说法演化而来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妙善公主,妙善公主后来于六月十九日成道证果,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相,于是后人便把这一天...
「结缘」和「了缘」的意义何在? 佛教只说结缘和了业,那是指结善缘了恶业,没有「了缘」的说法。 结缘的意思,是对没有善缘或善缘不足的人,使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世法的帮助和佛法的引导,大家增长善缘,彼此互助,走上学佛修行成佛的路。因此,尽自己之所...
先度众生还是先成佛? 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阎浮众生业感品〉的记载,地藏王菩萨在无量劫以前,曾为一小国国王,与其邻国的国王为友,当时两国的人民,多造众恶而不修善行,二王计议,广设方便,救济他们。一王发愿早成佛道,然后度脱如是众生;另一国王...
学佛是否必须放弃现有生活的享受? 不一定,要看情形。无目的的享受,应该放弃;有理由的享受,必须维持。 佛要金装,是装给众生看的;人要衣装,是装给一定的社会层次的人看的。享受的本身是代表人的身分、地位和立场。在需要威仪、礼节的场合和环境,如物...
未学习佛法之前,善和恶在我心里是非此即彼的。路遥先生在他的作品《人生》中塑造了高加林,在《平凡的世界》中塑造了孙少平,两位主角都是有文化的农村青年,他们都出生在贫困的农民家庭,却又才华横溢,一心想要改变命运,命运却各有不同。在他们身上我懵懵...
为了消除多年来,社会大众对佛教的误解。导師明确的告诉我们:佛教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即不是具有片面性的悲观和乐現,而是中观。此课导师进一步的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一佛教并不是否认与禁止一切欲望,而是要求人们合理地对待欲望,要“少欲知足”。反对的是...
观世音菩萨的法门 观音法门很多,大致分为显密二门,密法多用观想,必须身口意三业齐修,修学者必须师师传承,师弟亲授,修行时必须供养、作观等仪轨坛场,而且不是短时间能够成办。显法则不拘形式,不限时地,不择师资,只要持之以恒,必有效验。所以本文仅...
观世音菩萨的示现 在佛门课诵之中,有一首〈观音赞〉,其中有四句话,很可借来一用:「三十二应遍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又说:「千处祈求千处现,苦海常作度人舟。」根据《阿弥陀经》所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十劫的时间,对我们娑婆世界的凡夫...
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观世音菩萨究竟是何许人氏,他老人家究竟是住于何处?这是很多人希望知道的事,正像尊客初次见面,先要请教一下贵姓大名,贵府上是那里一样。根据佛经的记载,以及后来的示现而言,有好多种说法,现在试为介绍其重要者如下: 依照《悲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