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智慧德与般若智德解脱德(般若和智慧的区别)

学佛百科2023-03-11253

二死海至三德岸的意思

二死海:水海与生死海,

瑜伽九十卷十三页云:由三种相,当知水海与生死海,而不同分。何等为三?一者、自性不同分故。二者、沦没不同分故。三者、超渡不同分故。此中自性不同分者:谓水大海,用色一分为自性故;有边有量。生死大海,用一切行为自性故;无边无量。此中沦没不同分者:谓若所有沦没,若由此沦没,若如是沦没,皆不同分。谓水大海,或傍生趣,或有人趣,于中沦没。生死大海,诸天世间,亦常沦没。又水大海,唯由身故,于中沦没;不由语故,不由意故,不由贪故,不由瞋故,不由痴故,不由生等众苦法故,于中沦没。此中宣说诸业、烦恼、彼果、三分,如其次第,应知彼相。生死大海,亦由身故,乃至亦由生等苦故,于中沦没。诸出家者、由妄寻思,由妄观察,由自所起诸邪分别,发起种种不正寻思,令心扰乱;于生死海,恒常沦没。又余外道,诸烦恼系所缠系故;于生死海,恒常沦没。诸在家者、恒常无间众苦逼切,烦恼烧然,而不能厌;故名沦没。其余依止诸业烦恼,于诸生处,往还无绝;故名沦没。其水大海,唯堕其中;暂时衰损;或傍生趣,由业烦恼一分势力,而生其中,暂时沦没;而非究竟。当知是名没不同分。此中超渡不同分者:谓水大海,未离欲贪诸异生类,尚能越渡;何况其余。生死大海,三分建立。未离欲者、由五可爱境差别故。已离欲者、由意所识可爱诸法境差别故。诸有学者、由内六处有差别故。其未离欲诸异生类,于五可爱境界大海,未能超渡。其已离欲诸异生类,于内各别六处大海,未能超渡。由彼于此,未超渡故;于前二种境界大海,亦未超渡。其有学者、普于六处,遍知为苦;卽于所缘,修习正道。彼由安住如是住故;于未离欲已离欲地二种境界所有心意所缘境相,明了现前。又由猛利观察作意,于先所见,等随忆念。由此因缘,于彼速疾以慧通达;亦能除遣。又彼于其六处大海,速能超渡。能超渡故;于前二种境界大海,毕竟超渡;及能超渡能发弃舍所学烦恼,能发寻思乱心烦恼,能发耽着世间利养恭敬烦恼,能发一切恶行烦恼。

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是佛常住不灭的法性身无不周遍;般若德是佛的智慧无量无边;解脱德是佛所证得的最胜妙法,能够化度一切众生而自在无碍。2.智德、恩德、断德。智德是佛的智慧深广,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号称一切智人;恩德是佛的慈悲广大,誓度一切众。

佛教何谓“三德”?

于佛教中,三德有二:第一:信、愿、行。第二:法身、般若、解脱。前者为小三德,对佛所教深信不疑,愿效菩萨大愿救度众生,原学头陀楔入深法行。后者为大三德,求证菩萨行者,舍此肉身证取法身,得无量深智慧,得无碍三解脱(空、无相、无愿)。

德有哪三种得的

三德出自华严经疏。一恩德,谓如来乘大愿力,救护众生,犹如赤子,是为恩德。二断德,断德亦名解脱。谓如来断除一切烦恼惑业,净尽无余,是为断德。三智德,智即智慧。谓如来以平等智慧,照了一切诸法,圆融无碍,是为智德。

涅槃经所说大涅槃所具之三德,一、法身德,为佛之本体,以常住不灭之法性为身者。二、般若德,般若译曰智慧,法相如实觉了者。三、解脱德,远离一切之系缚,而得大自在者。

玄义

【三德】 [出金光明经玄义]法身般若解脱是为三。常乐我净是为德。(常即不迁不变。乐即安隐寂灭。我即自在无碍。净即离垢无染。佛以此四者为德也。)一法身德法即轨法。谓诸佛由轨法而得成佛。故名法身。此之法身。在诸佛不增。在众生不减。

众生迷之而成颠倒。诸佛悟之而得自在。迷悟虽殊。体性恒一。具足常乐我净。是名法身德。二般若德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佛究竟始觉之智。而能觉了诸法。不生不严灭。清净无相。平等无二。不增不减。具足常乐我净。是名般若德。三解脱德不系名解。自在名脱。谓佛永离一切业累之缚。得大自在。具足常乐我净。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92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