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章 结论
第十一章 结论 全书的旨趣 这部书已经完成,应该拿全书的旨趣,做一篇结论。 这书第一章,是佛学的界说。第二章说佛教的来源。第三章到第六章,说佛教成立的背景,和释迦生前身后佛教内外部的变迁盛衰,都是关于印度方面的史实。第七章、第八章,是说佛...
第十一章 结论 全书的旨趣 这部书已经完成,应该拿全书的旨趣,做一篇结论。 这书第一章,是佛学的界说。第二章说佛教的来源。第三章到第六章,说佛教成立的背景,和释迦生前身后佛教内外部的变迁盛衰,都是关于印度方面的史实。第七章、第八章,是说佛...
第四节 持咒 咒字的意义 咒是密宗所用的修行方法,梵语叫“陀罗尼”,译为总持,有“总一切法,持无量义”的意思包含在里面。佛法没有到中国以前,我国本有一种禁咒法,能发神验、除灾患。传布密教的番僧,有时持诵陀罗尼,也能发神验、除灾患,和禁咒法...
第三节 念佛 念佛是净土宗的法门,但是现在天台华严各宗,都注重念佛。就是禅宗,也要禅净双修。这可考见禅净两宗,最适合于我国社会,比较他宗独盛的缘故。所以念佛方法也另立一节来说明。 定心念佛与别时念佛 净土宗在东晋慧远初创立时,也兼用禅观,...
第二节 禅观 禅是静虑,观是观心,实在就是定学。但各宗都依据定学各倡本宗的禅观方法,禅宗并且专以禅观成为一宗,所以应另立一节,加以说明。 各宗的禅观,如三论宗的实相观,法相宗的唯识观,天台宗的止观,华严宗的法界观,倘若一一详说,恐占篇幅,...
第十章 佛家的修行方法 第一节 戒、定、慧三学 前文第四章里,曾经说过,释迦的根本教法是苦、集、灭、道四谛。我们既已知道人生是苦果,今生所以结成这苦果,是前生所造的业和烦恼聚集而成的。我们如果听其自然,顺着生生死死去轮转,也就罢了,倘若...
第四节 经论的研究 经、律、论三藏,律是佛家的法典,专重实行,不关学理。所以研究佛学,只以经论为主。但是要研究经论,十分困难。约举起来,大概有三点: 第一,名词的难解。佛典中名词均含有特别意义,不像普通名词可以寻名索解。况且各种学术,名词...
第三节 佛教教理的研究 佛教最后目的 研究佛教的主眼就在教理。教理明白,然后依理修行,脱却生死的迷境,进入涅槃的悟境,方是佛教最后目的。上面各章所讲的,尽管千言万语,可以说都是为明白教理的预备。但教理极其广,几千卷的藏经无一不是讲教理的,...
第二节 佛教历史的研究 印度国民缺乏历史观念 一切学术,总有它的来源和发达变迁的因果关系。所以历史的研究,极为重要。但是佛教最是特别,向来不重视历史,这是什么缘故?原来印度的国民性,喜用幽玄的思考,缺乏历史的观念,所以佛典中,关于历史材料...
第九章 佛教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佛教大体的研究 佛教自来没有入门书 凡是研究一种学问,总须先知道它的大体,然后再分门专攻。前者就是概论,初学的人应由这入手,后者就是各论,那是专门深造。如今要研究佛教,也是这样。但是古来传下的佛教书籍,关...
第二节 国外雕印的大藏经 高丽版 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高丽遣韩彦恭来中国,请去蜀版《藏经》一部,就有两次雕刻藏经的大事业:第一次雕刻的时代,传说不一,大约从显宗十一年(1020年)开始经过四朝到宣宗四年(1087年),费六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