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父母百般疼爱养大的孩子
站在熙攘的人群中,想想周围的人也和自己一样,都是父母百般疼爱养大的孩子,都带着家人的牵挂和希望在为幸福而努力。行走在汗水泪水故乡异乡之间,寻找着肯定与尊重。多想想自己与他人的共同之处,心里就不会那么孤独。自己趋避的正是他人趋避的,将心比心,很多事就好开解了。
人都有缺点,这与生活现状、成长背景、性格和整个时代氛围都有关系。在地位、财富、职业、性别等不同的背后,大家都是人,都渴望幸福,不想遭受痛苦,都希望被人友好对待,感受温暖。从这点出发与人交往,会让我们的生活少些冷漠压力和对峙。内心的这份宽容,对其他生命自然生起的这份亲切感是慈悲心的基础。
有情生命都有权利享受快乐,有权利免遭痛苦。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或者其他众生,都有生命的尊严。我们在尊重其他生命的时候,也是在体现自身的尊严。忽视生命的相连相通,很少考虑其他生命个体的感受,只在意自己的人,内心深处往往缺乏价值感,找不到自尊。
现在的人不善于建立、发展友谊,交往的圈子很小,除了同事、家人外,没有多少朋友,而实际上朋友之间相契相投,可以分担忧愁、分享快乐的这种关系,对我们的人生来说非常重要,也是其他很多关系的基础。
朋友交往,彼此间保持一个礼貌的距离,既不至于太远而显得冷淡,也不至于太近而失了必要的恭敬,友谊才更留得长久。一起学佛的道友,尤其金刚兄弟之间,更应注意这一点,不要高估了自己的接纳能力和应变能力。和而不同,是需要一定的空间来装下各自不同的性情、方式、观点的。
平等是承认并尊重多样性和共同性,而非简单地追求一致。智慧之道便是训练这种平等待人处事的能力。平时多观察人、物、事,各种现象,在欣赏其多样性的同时,发现他们的共同相通之处。随着这份洞察力和接纳能力的增强,我们对佛教中缘起、平等、无分别、慈悲、空等概念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做任何事,都须具足因缘才能做到。南瞻部洲善缘少,恶缘多,造恶容易,行善难。自利利他的机缘不多,且世事无常,因缘际会转眼消散,所以,一定要珍惜此善缘福德。
佛教的四摄教法就如何与人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同事:与人共事要有团队合作的精神。
爱语:多沟通交流,表述意见时态度可以坚决,但言辞务必柔和真诚。
布施:慷慨助人。
利行:做事多为别人着想,考虑对方的利益。多数时候我们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日常的言谈应对,而非说教,来与人分享佛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