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对事对生活都要有耐心
示他人以善意、关怀和尊重,尽管不是每次都能得到同等的回报,我们会遇到一些脾气比较坏、比较冷漠、比较固执、不善于表达的人,但没有关系,总的说来,我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会更多,得到的关怀和尊重毫无疑问也会更多。别总盯着等号左边的加减乘除,右边的结果更能说明问题。
佛教的忍辱,简单地说,就是在困境、窘迫之境、危险之境,仍然保持内心的开放与柔和,对其他众生怀着善意。
忍辱就是要有耐心,对人对事对生活都有耐心。许多话,没有必要,但也得说。许多事,很厌烦,也得去做。疲惫的时候,接受疲惫。孤独、病痛、难堪的时候,接受它们,不去怨恨。怨恨是内心走向封闭和僵硬的征兆。
我们自己的内心越清净调柔,他人具有侵犯性的言行对我们造成的困扰和伤害就会越小,所以那些会激怒我们,让我们感觉受到伤害和干扰的“可恶”的人和事,就像一位严苛的老师,毫不留情地指出我们的问题。没有它们,我们往往很难意识到自己修行中的不足。
愤怒的时候不妨想想,一个人的恶言恶行不是凭空而来,背后必有社会家庭个人等诸多原因,要憎恶指责,更应该针对造成这恶劣言行的种种原因,而分析原因,仅个人性格、观念、教育背景等,就有无数的人和事参与其形成。如果我们足够理性和诚实,会发现要怪罪的人太多了,我们的愤怒找不到一个具体对象。
我们的生活像一张珠网,每一份经历乃至每一个心念,都是一颗明珠,映照所有其他明珠的影子。珠与珠,相互含摄,转辗辉映,重重无尽。当下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皆照着过往与将来,既是果又是因,所以要学习接受,更要学习谨慎地取舍因果。
很多事情都不可强求,自己尽了心就好。做事之前多加考虑,从善意出发也尽心尽力了,即使结果仍不尽如人意,这份善心依然会积累福报。
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个人来到佛陀跟前谩骂侮辱佛陀,等他说完后,佛陀问他:施主给的东西,若人不接受,那么它该归谁?那人说:当然还是归施主所有。佛陀道:“说得对,你的粗言秽语,我没有接受,所以还是你的。”面对攻击磨难,与其反击纠缠,不如学着不为所动,不受干扰影响,也就是不接受。另一方面,当知道造恶者自招祸患,所以要努力避免造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