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处所摄色的观修
百法中讲到色法有11种,分成三类,一是五根,表现在色身的五种色法,眼耳鼻舌身。二是五境,五根所缘的对象,五尘,色声香味触。还有一种是要用意识所缘的色法,法处所摄色,有五种,一是极迥色,非常非常远,二是极略色,把物质一直细分到最小的颜色,三是受所引色,受戒了之后所得到的一种戒体,无表色。四是遍计所执色,我们的意识在认识境界的时候,所看到的影像。五是自在所生色,菩萨入定之后所产生的一些定境。
这五种法处所摄色特别感觉神奇,因为不是眼耳鼻舌身所能缘的,是属于意识单纯化现出来的,或者说要通过意识所能够认识到的。
也许是看不到就特别想看到,就象得不到就特别想得到的一样,我就在想这法处所摄色究竟是什么颜色?可以怎么想,怎么观修?
导师说我们往天空看,非常非常的远,它有颜色的,很遥远很遥远的颜色,虚空中的这个颜色就是极迥色。走在空旷之处,我抬头看天空,天是蓝色的,望之无垠,天高澄碧。去过内蒙,留下记忆最深的就是蓝天,仿佛自己离天很近很近,可以融入那无穷无尽的碧蓝。在蒙古人心中,天空是万物的主宰,是永恒长生的象征,而用来隐喻上天的“蓝色”成为了蒙古族崇拜的颜色。
走在公园里,以前我注意的是满园的色彩缤纷,一会儿为了姹紫嫣红开遍而心喜,一会儿为了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而伤悲。现在,我会往天空看,心境顿时开阔,天空如果比作人人本自具足的觉性,那么所有的心喜和伤悲,只不过是过眼烟云。不会因为乌云而丧失信心和希望,也不会因为白云而迷失在里边。导师说,你往太空看一看,再闭起眼睛往地球底下看,要跳出地球来看地球,在太空中地球底下是无尽的天空,也像蓝天一样是无尽的。浅白地说,就是那句话,无论是白云,还是黑云,都是浮云。
这一课学到把物质一直细分到最小的颜色就是极略色,用极略色来观修。在茫茫太空中,地球只是太空中的一个星球,星际还有无量的星球。把地球无限放大,有地水火风,有植物动物、山川大海,再把动物无限放大,有密密麻麻数十几亿人,动物更是如恒河沙数不胜数,再把人无限放大,才看到有一个我。而把我再细分,精神是一堆混乱的情绪和错误的观念,物质色身是地水火风的聚集,最终将尘归尘,土归土。
我曾有的烦恼,用这种不断细分的眼光,实现是微不足道,渺小得不能再渺小,而我曾经把它看成了生活的全部,烦恼一来,对芝麻大的小事可以扩大到我的全部世界,吃不好睡不好,精神抑郁走不出来,何其狭隘而可怜。导师说七支供的殊胜是把每一个愿力都从有限扩大到无限,是菩提心的无上观修,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这个无限的观想,我尝试用极迥色、极略色来观修,占据心田的烦恼心念瞬间就会被无边无际的宇宙空间化为乌有。
曾经以为花花世界如此多样,我要看遍这世间,尽可能地去经历所有才不算白来这世间走一遭,而通过修学才明白,这统统是遍计所执色,我的意识在认识境界的时候,是基于自己的情绪和经验,所看到的影像,是虚幻而不真实的。
自己去登泰山去之前,是因为仰慕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想去看看那壮丽山色。当我登到泰山顶,拭目一看,也不高,也不险,也不陡峭,如果没有边上那块石头上的刻字,告诉我这儿就是,我可能就认为是一个很平常的山头,根本不会注意的一个山头。每一个有情都有一个世界。每一个人都会显现出一个世界,每一个人认识的世界,都没有离开自己的认识。正如导师说的,“不管泰山如何,什么时候存在,但是你现在认识到的泰山,是你当下你的意境构建的一个泰山,它没有离开你的认识,它是介入了你的意识的色彩之后,形成的这样一个泰山”。这就是遍计所执色呀!
遍计所执色不再追求,我要追求的是受所引色,自在所生色。受戒后的戒体,是没有形象给人看的,所以叫无表色,但戒体就是善法种子,这个种子会起作用的,影响身口意的行为,可以防非止恶。看僧众们的一身灰袍,配以安宁的威仪,令人心生敬重,这在我眼里,就是受所引色的代表体现。
一次听同学说看到导师说话、行走、甚至打八段锦,都会给人一种心很安宁的感觉,一种定的感觉,而同学说自己即使不在说话,坐在那里,都能感觉到自己的心是不安宁的。导师所体现的这样一种安宁,我认为就是一种定境,类似于自在所生色。
修学了色法,我不再局限于所看到的五根、所能感受到的五尘,法处所摄色,更是展开了无限辽阔的色界。每一个起心动念中,都包含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而色法仅仅只是相分的这一部分,是心法、心所法所显现的影像。佛法认识的世界是如此博大!所有的认识都为了修行,不忘初心,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