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活着需要个理由

活着需要个理由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中的消极与积极、悲观与乐观的内容,让末学看清了世人积极追求的是现世之乐和出家人所追求的才是殊胜解脱之乐的差异,造成了一些俗人对佛教的误解。

因此,通过这一章法义的学习让末学明白了一个道理:凡是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妄加评判,因该要学会多方位乃至到全方位地思考问题,萃取经验。孔子说亲眼看到的都有不实,何况是未曾看见就大言不惭?这就需要有佛法智慧的高度来作引导,否则很难摆脱自己那种固有的错误观念。

导师开示说:“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待不同的事,人们会作出各自的选择。至于选择什么,包括认识和经历的影响,也包括环境的因素。这种选择决定了我们的人生道路,也决定了生命的意义所在。”真是一语道破人生历程的真实写照。

由于人生是短暂的,精力又十分有限,不可能什么都要,所以我们时时都在面临选择。人生在世,我们需要有意义的理由支撑。面对家庭中的那种吵吵闹闹,以及看到家家都有难念之经的场景。末学就想:难道我也要向其他人那样,对生命不加思考地成家立业吗?然后生个孩子,就可以知足?或者让生活更加富足,孩子出人头地,事业一帆风顺?一切的一切又真能如己所愿吗?答案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显然是否定的多。是故这样的需求并不是末学所向往的。

末学从小就是一个性格比较孤僻的人,时常都能体会到人生苦多乐少的无奈。由于有一系列的困惑缠绕着末学,时常不得安宁。于是承蒙母亲的影响终于在众缘的驱动下就出家寻求解脱之道。然而,由于智慧的不足,福报太浅,身虽出家已久,却终未找到门路,很是焦虑不安。

在偶然的一次因缘里参加了一次同学的读书会,又让末学对佛法的修学生起了信心,直至让末学找到了修学上不去的根源所在,又逐渐重新燃起了解脱的希望。现在每次通过法义的学习,都能让末学体会到了佛法智慧的殊胜处,从而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也能很快地解开心结。

比如:和同修间看法不同时,不妨先放下自己的观念去迎合她人的看法,这样既不触恼她,又可以培养自己不急不燥的性格。皆大欢喜、受益多多。佛法不再是高高悬挂只做摆设之用。末学觉得每天思维法义就是出家人必不可少的功课,只有靠日常点滴的积累,才能慢慢扭转固有强烈的错误观念,而不是只参加早晚课诵才算修行。

望着历代高僧为法忘躯的背影,忏悔自己在生活中多半是只考虑自己的自私自利及小心小量。明白作为佛弟子,我们也要见贤思齐,承担内修外弘的使命。因为佛法智慧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是一切众生都需要的。不能只停留在只顾自己的解脱之乐作为目标,这样的动力是不够大的,自然也就走不远了。

芸芸众生都有困惑和烦恼,他们只是无暇顾及或尚未意识到。应当在遍一切境缘上来发起无上的菩提之心长养慈悲,积累福德智慧之资粮,互相成就、相互加持。华严经也告诉我们不发菩提心的修行是名魔业。导师也开示道:“佛法博大精深,但在具体行持中,无非是断除不良心行,长养慈悲智慧。”
末学总算是遇到良师益友,找到了活着的理由,就是要懂得如何止恶行善、无我利他在生活中学会成长,将那颗躁动不安的心调柔,变得越来越有力量。惟愿学习佛陀那样的无我利他的精神,在这有限的生命中播下慈悲大爱的汗水和泪水来灌溉菩提种子。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人生不能如同上好弦的钟,盲目地行走。一切只听命于生存意志的摆布,应该要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目标而活下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就看我们如何抉择?感恩导师慈悲指引!感恩辅导员法师的悉心呵护!感恩身边一切善知识的提携!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活着需要个理由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