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名缘起法
一、诸所有法无非假名
“尔时佛告天帝释言:憍尸迦!色乃至识但是假名。……尔时善现语帝释言:憍尸迦!如是如是,如佛所说:诸所有法无非假名。”(《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是一切法但有假名、但有假相而无真实,圣者于中亦不住著但假名相。”(《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五蕴就是凡夫所见闻觉知的缘起法,说五蕴只是假名,就是说,凡夫所见闻觉知的缘起法都只不过是些假安立的名言而已,所以龙树菩萨称其为“假名因缘法”(《入大乘论》)。
二、但有名字故谓为空
“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但有名字故谓为空。所以者何?诸法实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故。”(《(大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但有名字,如是名字亦不可得,但依语言假施设有,是故般若波罗蜜多亦无所有实不可得。名字、般若波罗蜜多,如是二法展转相似,同无所有俱不可得。”(《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只有个名字的五蕴当然是“无所有实不可得”的,而且这个名字同样也是“但依语言假施设有”,所以名字和五蕴二法(这里指“名”与其所指之“义”)实际上是“同无所有俱不可得”,也就是说,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无所有的。
三、小乘经中方便说有
《杂阿含经》:“时有生闻婆罗门……白佛言:‘瞿昙!所谓一切有,云何一切有?’佛告生闻婆罗门:‘我今问汝,随意答我。婆罗门!于意云何,眼是有不?’答言:‘是有。沙门瞿昙。’‘色是有不?’答言:‘是有。沙门瞿昙。’‘婆罗门!有色、有眼识、有眼触、有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答言:‘有。沙门瞿昙。’‘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这就是说,在小乘经中,十八界——凡夫所见闻觉知的假名缘起法都还是暂时方便说为有的,因为小乘佛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断烦恼,其主要方法是如实了知人无我,要到小乘学人回小向大时,佛陀才会对其开示法亦无我的大乘般若教法。
这个方便说法的意趣,佛在《解深密经》中作了说明:“复次胜义生!若诸有情从本已来未种善根、未清净障、未成熟相续、未多修胜解、未能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我为彼故,依生无自性性宣说诸法,彼闻是已,能于一切缘生行中,随分解了无常无恒是不安隐变坏法已,于一切行心生怖畏、深起厌患,心生怖畏深厌患已,遮止诸恶,于诸恶法能不造作,于诸善法能勤修习,习善因故未种善根能种善根、未清净障能令清净、未成熟相续能令成熟,由此因缘多修胜解,亦多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
对于初学佛法的人,佛是“依生无自性性宣说诸法”,生无自性性就是指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是佛菩萨后得智实证的实际存在的真正的缘起法,亦即甚深缘起法,即“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大方广佛华严经》)。“依”依他起性,就是依据、根据实际存在的甚深缘起法的性相作用等,而随顺凡夫名言暂时假立一套假名缘起法来方便宣说缘起的道理,为的是让小乘人知道诸行无常、有漏皆苦,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鼓励他们断恶修善,以使其能够为将来回小向大走上究竟了义的佛乘,积累必需的福德、智慧二种资粮。
四、大乘经中究竟说无
对已发菩提心的大乘行者,佛陀就在般若经里说出了这种假名缘起法的真相、实相:实际上假名安立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无所有的。这就是大乘法和小乘法的根本区别,大小乘法共同之处是都承认没有人我,而主要差别就是大乘法又多说了一个法我亦无,由小乘的“法有人无”,变成了大乘的“人法皆空”。人法皆空,就是说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空,一切法毕竟不生,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
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舍利子!我毕竟无所有不可得云何有生,乃至见者亦毕竟无所有不可得云何有生。舍利子!色毕竟无所有不可得云何有生,受想行识亦毕竟无所有不可得云何有生。……舍利子!由此因缘我作是说:如说我等毕竟不生但有假名都无自性。……诸法亦尔毕竟不生但有假名都无自性。”
又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缘起之法都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无所有。”再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如是诸法皆无自性,若无自性则无所有,若无所有则不可说有合有散。”
都是说,如五蕴等凡夫所见闻觉知的假名缘起法是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和毕竟无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