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当观自心,有则改之

当观自心,有则改之

原本的我一直会主观上认为自己是佛法小白,对于修学佛法,接受佛法不会存在“不质直”的现象,但事实上呢?我却忘记了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的文化教育是不一样的,对人、事、物的理解也是存在不同的。

回想刚进入三级修学的那个时候,我就特别不喜欢惟忍师兄,感觉这个人特别不修边幅,对其就产生了嗔恼的情绪;而对惟毓师兄又特别有好感,因为这是我贪爱的一类人,心就会不自觉的相应上去,对号入座。

而随着修学的深入,对每一位师兄的不断了解后,在班级共修聆听分享时,就会从原本的无分别的倾听,逐渐转变成带有特定关注的吸收。因为在我的意识里,就先入为主的会觉得这几位师兄的分享特别有营养,其他几位的分享就浮于表面,我觉得这也是在不断修学的过程中产生的。我其实发现这个现象也有不少时间了,我会开始记录每一位师兄的分享,某种层面上也是为了对治与调整我这样的一种不良串习,通过聆听与记录提升自己的专注力,用正确的方式来摆脱错误的习气。

在这样的过程中,“不具慧”的表现就会格外明显,因为我完全分别不出师兄们分享的理路、次第、以及想要表达出来的含义。通过这一点的思考,再反思自身,其实问题出在前者的基础上,我并不“质直”,同时自身对每一期法义的脉络也模糊不清,或者说思考的特别片面,总觉得自己从一个点想通就可以了,就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了,这种我法二执的串习在共修中,在纸笔的字里行间中尽显无遗。再回头看看法义中《中观心论》云“以堕类故心热恼,终无通达寂灭时”,真是浑身一阵凉意袭来。

我也是在这样的点滴过程中,用佛法的镜子对照自己,就像《本生经》云“我之恶行垢,法镜能照彻,于意生热恼,我当趋于法”。所以我也越发的感受到,自从进入同修班《道次第》的学习后,自身才开始觉得自己是在修学的状态,是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也逐渐可以明显的发现自己的问题。在每日的读诵与背诵原文中,可以从中找到自己需要调整的地方,以及要时刻警觉的地方,清楚此应作、此不应作,就算目前做不到,在尊重自身缘起的同时学会接纳自己,但也要让我知道目标与方向在哪里,做不到的过患又有哪些,再在日常的修学中去寻找摆脱的方式去调整与安住。

我觉得在“能依弟子之相”中,最先决的条件就是求法意乐,就像导师说的“如果我不想求法,老师对我也没办法”。在一年多的修学中,我其实也像是一个愣头青,自己给自己挖坑,自己再从坑里爬出来,这种自检自审中也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佛法修行是绝对离不开善知识的正确引导,否则真是要修出问题的,但更关键的还是我要改变的那颗觉醒的心。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当观自心,有则改之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