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做人要吃亏:学会吃亏,最终得到的比失去的更多
俗话讲“吃亏是福”,是讲人与人交往中,逢名利,多谦让给别人,不能把利益看得太重。
无论是居家生活,还是做大小事业,都会在人和事上产生种种的分配,或多或少,有形的无形的,难得一碗水端平,认识到这一点,就比较能接受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不公平待遇。
肯吃亏的人,就能在复杂的人生境遇里坦然度过自己的一生;不肯吃亏的人就会斤斤计较,就会黏着,不肯放下。目光短浅,就会巧取豪夺,虽然很多时候也能得到一些眼前的利益,但是从长远看,失去的要比得到的多。
在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过,被演绎成很多历史名人和典故,版本大体差不多。是说有一个人在京城做官,家乡的老宅和邻居的宅院发生了地界的纠纷,相持不下,家里人想托在京做官的亲人回来撑腰,讨个公道,就给他寄了一封家书。收到家书之后,这位官员就回了上面那首诗。
家里人读了后,很惭愧,也很受启发,就主动让出了三尺地。邻居见状,也让出了三尺地。两家人从此相安无事。
让出的这六尺地,就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人称“六尺巷”。
从明清时期开始,这个故事流传很广,成为很多人提策自己、教育后代的典故。故事有很多版本,说明大家从内心里认同和喜爱这样一个人生境界,知道这样做事,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广阔的空间和福报。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其实是很多很多的,但我们在实际面对的时候,往往会争一口气,不肯吃所谓的亏,最后轻则伤和气,重则酿成悲剧。
民间常说“临时抱佛脚”,意思是,到境界来的时候,可能就晚了;脾气一上来,知道道理也没有用,嗔心降伏不住。
那就要平时多做训练,比如布施,让我们平时就训练乐善好施的心,利人的心。长年下来,到了境界来的时候,亏就吃得下去。让自己的心量无限扩大,吃亏这种事情就不是什么事了。这样的人生才有更高的境界,更多的机会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