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法:无限的慈悲

无限的慈悲

佛教的大乘教义及利他的行为,皆本自慈悲。而慈悲又本自人性的平等。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凡有生命的动物,无论贫富贵贱,无论冤与亲,人与畜,皆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因此,诸佛菩萨,从一切众生,佛性平等,无二无别的观念中,自然对一切众生流露出无限的慈爱,愿意无限度给予一切众生的幸福快乐;自然对被众苦逼迫,还末成佛的一切众生,产生同体大悲至极同情,愿意无条件的拔除一切众生的忧悲苦恼。所以大智度论说:‘大慈予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虽然,佛的慈悲,并非实质的事物,可以供人摆设,或供人欣赏。但慈悲确实存在人间,而且其力量威猛无比,远胜一般的武器。因为武器,仅能威吓人于一时,而慈悲以力量,却能绵延至远,无穷无尽。武器只能制伏人的行为,无法改变人内心的邪恶;而慈悲却能震撼人的心灵,净化人的身心。

佛教的慈悲心,并非纸上空谈,而是有事实的表现,以及有历史的印证。例如:佛教徒处处忍辱,与世无诤,固然是基于慈悲;至于历代高僧,内修忍辱行,对治嗔心以自利;外则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以利他,又何尝不是慈悲心的驱使?弥勒菩萨,历劫修慈,将来成佛,绝对禁止杀生,固然是推展佛的慈悲;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普门示现,无苦不拔,无乐不予,更足以代表佛教的大慈大悲。

观音菩萨专修大悲法门,无论现种种身,说种种法,现种种神变,作种种佛事,甚或一举手,一投足,皆从慈悲心生。无量劫来,本乎慈悲心,遍身尘刹,无苦不拔,无乐不与,因此,观世音菩萨,该是佛教无限慈悲的代表者。由于菩萨发大悲心,修大悲行,证得佛心的无限慈悲。能令凡称其名号的苦恼众生,得免三灾,脱四难,除三毒,应二求,甚至以三十二应身,化解众生的苦难,因此名为观世音菩萨。

通过此课的学习,深刻的体会到佛菩萨广大平等的慈悲,是没有分别的、没有亲疏的。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佛法:无限的慈悲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