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简单生活
得包括获和成就不失,获就是获得,形成一种稳定的力量,就是成就。
导师举例,写毛笔字通过写了之后,获得写毛笔字的能力。这是第一个阶段,得到之后不会失去,在生命相续中形成一种稳定的力量,就是成就。
获和成就是得的两个阶段,程度不同。会写毛笔字的人包含人数众多,这个获的能力是有了,但写得要有成就,要能在门殿柱子上写楹联的,那一定是有成就者。从获到得之间,差了什么?差了一种稳定的力量。
这个力量哪里来?无疑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和训练。
我和一位同学聊起书友群发了内容没啥回应的问题,她告知,书友和班级群的不同,班级群的同学们经过系统的学习,已经有了思维的连续性,知道会去怎么想,怎么用,怎么讨论。但对书友来说,他们的思想不是连续的。今天来读了一次书,感觉很有收获,但回到家过了几天,这种力量很快就会消失了,会被世间各种事情所占据心灵,下一次,很容易有事就不来了,所以要吸引书友连续来参加读书会其实是很困难,同时吸引书友持续来,给正向心理稳定的力量,这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对书友群要更用心运营。
哦,原来经过几年修学,我已经与没经过修学的人很大不同,有了思维的连续性啊,顿时感觉很有成就感。那么班级同学为什么会有思维的连续性?我回想三级修学课程的设置,每天的定课,每天的自修,每周的交流,一条道路,九种禅修的倡导,原来就是在生命相续中形成一种稳定的力量,这个力量是指向成佛的方向,每一步的设置都是在走向能有成就。原来三级修学的设置是如此善巧方便地让我形成相续的稳定的力量,如此潜移默化地让我有可能获得成就。
再看世间,任何有所成就的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一种能力,再通过长时间的熏习,每天不间断的训练,最终就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力量,也就获得了成就。比如运动健将是对正确的动作重复不断地训练,最终才能在奥运会上夺冠。书法家是把写字当做每天必修的功课,每天不间断的训练,才成就了王羲之等一代大家。钢琴家是几乎把时间都花在弹琴上,才有了手指灵动如飞的天籁之音。
得是一种心理的力量,没有离开心法,得还是建立在心法的基础上,在生命相续中形成一种稳定的力量就能获得成就,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的成就,都是心行上的成就。
记得看到有一段描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们,就做几件事情,听法、经行、禅坐、念佛,讨论佛法,是全身心地投入,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看弘一法师传,讲到弘一法师,每天基本只做几件事情,研律、念佛、拜佛、写经。任何亲朋好友去看望,都有规定的时间,非时不接待。俗家来的家书都不拆,直接退回。也才看懂了,为什么入了佛门后的高僧,对在家的至亲一概不见,比如虚云法师,弘一法师,是因为一心想要求法,也知当时心性根基还不稳,怕打扰了自己当下的心性。原来高僧大德早已知晓稳定的力量,需要一切力量去训练,全部时间去追求,才能得成就。
反观自身,每天做的事情和时间,虽然修学佛法以后,每天所做的事情逐步在减少,但依然每天的时间会耗在微信,新闻,追剧等上面。
获和成就都是一种心理的力量,没有离开心,都是代表着心行上的成就。成佛之后就只有两种品质,悲和智,没有别的东西,如果在异生的心行,就是千差万别,很混乱。
获得了这个正见后,我要如何来运用到自己生活中,得到这种能力?
那就是生活简单,生活中的关注点一定要做减法,主要就是修学和义工行。行为上主要是听法、经行、念佛,每天定课,每天闻思修,每天四法行,并且这个时间越长越多越好。心行上要断舍离,运用百法认清混乱和善的心理后,把各种各样的妄想、情绪都扔掉。逐步形成相续、稳定的力量,走在获而且成就不失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