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菩提
人生在世不过数十载矣,凭借短暂的生命,完成无限的事业。就必须了解人心,人性和人生的密切关系。
人心是刹那变异,生灭无常的。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四圣六凡,皆由心生。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人性则是善恶无记的积累。从凡夫严重缺乏良知,在众多的恶无记中,培养修炼重复善良的人性,造就佛菩萨的品性。
生命动摇犹如水中泡,有生必有死,而死无定期。所以我们必须凭借有限的人生,完成生命无限的事业。
生活在茫茫人世间,走着走着竟然把自己给走丢了。不知为何而来,更不知去处。忘却了曾经清净庄严的家园。从此奔波流浪,往返艰辛不由自主,认贼为父,身心苦楚,备受煎熬。
回首往事,已如梦幻。曾经为满足一丁点的私己之欲,编造一个谎言,紧接着就要编造第二个谎言,来掩盖第一个谎言,编造第三个谎言,掩盖第二个,就这样第四个、第五个乃至更多谎言,来掩盖以往的一切谎言。
正如导师所说的,人类的种种追求就像为填坑而挖坑:为了填一个坑,又挖三个坑;为了填三个坑,又挖五个坑……就这样一个连一个的坑,根本就出不来。
梵网经云:莫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原来只为一丁点私利,只从一句小小的妄语开始,竟然也能将自己卷进不真诚、不老实、不可靠的行列中去。焦虑和虚伪,占据了心灵的每个角落。古人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只要心有亏,自然就会疑神疑鬼的,因为别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认为大概是在暗示我吧,自作自受,如蚕作茧吐丝自缠,苦不堪言。正所谓是“业作已不失,业增长广大”。
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知道心行微细,业果可畏。看好这颗狂妄的心,随时做好心灵的环保,便是修行人当务之急事、要事。防微杜渐,谨言慎行。遵循真诚认真老实的态度,勇敢的发露忏悔,改往修来,才能真正的从焦虑和虚伪的困惑中解脱出来。
导师说:“生命的本质是自由而快乐的,只因迷惑,人生才有种种烦恼和痛苦,所以佛教说人生是苦。一旦止息迷惑烦恼,生命就会恢复本有的清净、自由和快乐。”
为了恢复生命本有的清净自由和快乐。我们就必须从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一言一行,如法完善。认识生命,认识心的作用。无明使心成为痛苦的源头,觉性可以让心源源不断地散发喜悦。
古德云: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这种喜悦是心本来具足的,不需外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本身就是巨大的宝藏。只要通过修行,不断努力清理心灵的垃圾,就会解除迷惑,走向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