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悲是同时生起的
问:自称能够看空一切的人, 难道没有—件在意的事, 没有—个在意的人吗?对于在意的, 难道不怕失去吗? 失去不会捅苦吗?

答:真正证悟空性的圣者不会自称看空一切, 一来他们会努力隐藏自己的功德, 二来, 看空一切不一定就是证悟空性。
证悟空性的智慧和慈悲是同时生起的。 见到空性时, 必然也生起无伪的慈悲。 在圣者心中, 每一个众生的苦乐他都关切 在意。 然而, 这种在意不是我们凡夫的在意, 我们只在意跟自 已相关的人和事, 在意 “ 我” 和 “ 我的" 。
如果没有强烈的 “ 我” 和 “ 我的" 的观念, “失去” 的概念也会淡化, 人与事的远去, 不再那样难以接受、 无法释怀。
问:佛陀教我们慈悲与智慧, 慈悲容易修炼, 忍让即可,但智慧没有就是没有,怎么获得?
答:慈悲并不是单纯的忍让 , 首先, 它需要有一颗柔和、 开放、勇敢的心, 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 并且愿意去分担和付出。 其次 慈悲是心也是行动, 给予、 帮助、 关怀、 自律、 坚忍…… 这一切都需要行动的魄力 , 不是懦弱的人所能做到的。
慈悲本身就是一种智慧。 只有对自我的执着、 人我的界分 不是那么强的时候, 才会有慈悲。 你若去观察, 会发现自私总 是和愚昧在一起的, 因为自私的人把自己同他人完全割裂开, 眼里只有自己, 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利益、 安乐和周围的人是 有关系的。 有些人甚至连自己的未来也不是很关心, 只顾着眼 前的自己。 这样的狭隘是因为过于执着自我。
在佛教中, 智慧始千我执的淡化。 这种淡化有程度之分, 但都可以称为 “智慧"。所以, 怎么获得智慧呢?你当然不能什么也不做 , 干等 , 智慧不会平白无故从天上掉下来。 你可以从慈悲开始 , 试着去理解、 体谅、 帮助, 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发展智慧的方法。
如果你是个足够认真的修行者 , 你还应该通过八正道去培养智慧。 八正道是佛陀初转法轮时传讲的教法, 分别是:正见、 正思维、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精进、 正念、 正定。
正见, 即正确的见解, 包括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诸受是苦、 十二缘起、 缘起性空等。所谓修行,就是建立一个正确的观点,然后去串习。所以,建立正见是修行的第一步。
正思维是思考辨析正见。 正语、 正业、 正命指言谈举止得当, 生活习惯健康有度, 生存方式正当。 正念, 指忆念正道。 正定, 指正确的禅定。
八正道可归纳为戒、 定、 慧三学。 正语、 正业、 正命为戒。正念、 正定为定。 正见、 正思维、 正精进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