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人修学心得
法义梳理:
一、遍计所执性:
遍计所执是建立在依他起的基础上,是对见分和相分产生错误认识的结果,生起我执和法执。
依他起是缘起的假有,既不是没有,也不是真实不变的有,但凡夫不是落入常见就是落入断见,这两种见都很可怕。因此,我们需要正确的用依他起看世界,远离常断二见。
我们所有的判断,都取决于自身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从起心动念到外在世界,都会产生自性见,即我执和法执。而自性见产生的执著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和情绪。
事物的存在、我们的念头,都是缘起的现象,但我们缺乏智慧观照,就很容易被事物或者念头牵着走。如果观照力很强,就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凡夫生活在充满错觉的世界,由此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就如杯弓蛇影。
凡夫心的形成都建立在遍计所执的基础上,而遍计所执建立在依他起的基础上。凡夫的世界就是在遍计所执和依他起之间不断切换。
二、依他起性:
依他起就是缘起的假有,是世俗意义上的真实。我们修行所要做的就是通过唯识见重新审视我们的认识,改变主观错觉,正确认识依他起的世界。
只有亲近善知识、闻思经教,才有可能获得正见。只有获得正见,才有可能重新认识这个世界,才有可能认识到空性实相。
三、圆成实性:
圆成实是真实的有,代表宇宙人生最高的真实,也叫法性、法界。
心的实质就是世界的实质,只要认识心的本质,就能认识到世界的本质。现在的知识非常多,永远也学不完。所以知识是复杂的,智慧是简单的,这也是了解世界本质最直接的方法。
空性的特征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凡夫的意识无法触及,语言无法形容。
《解深密经》也从4个方面描述特征:
1、空性超越语言、对待,无法描述。
2、超越思维,无法想象。
3、空性与缘起属于不一不异,没有离开缘起的现象。
4、空性是遍一切处的。
看不到证不到空性的原因在于,我们被遍计所执、我法二执给遮蔽了。
依他起层面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并不影响我们对空性的认识。但由于遍计所执,使我们在相分和见分产生我法二执。所以无法见到空性。
如果我们在依他起的层面不起遍计所执,就能够契入空性,这个过程,还要通过修止观来完成。
唯识的修行要从改变认识入手。从闻思经教、如理思维改变认识,然后树立正见、修习止观,通达空性。最后再用空性不断瓦解凡夫心。证得空性后凡夫心还在,所以还要通过十地的修行来化解凡夫心。
菩萨道的修行包含慈悲和空性两种,只要抓住这两大内涵来修学,就不会学偏掉。